•         李清照负千载盛名,而传世之作却极少,现在我们所能读到的她的可靠作品,除了几篇佚文、十多首佚诗之外,就只有四十多首词(据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和一篇《词论》而已。然而由于她是南北宋之交最有艺术个性的大词人之一,更由于她是我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中能与男作家分庭抗礼的佼佼者,因而她在建国以来的宋词研究中所受到的极大重视,恰与她的作品数量成反比。

  • u=3721755944,2263667103&fm=173&app=25&f=JPEG.jpeg

  •         可以说,在词的研究的学术史上,她是除苏轼、辛弃疾之外最受重视的一家。据不完全统计,从解放以来到1987年止,全国报刊发表李清照研究论文二百多篇。出版社印行论文选集三种,评传、中篇小说、研究资料各一种,通俗读物若干种.镇理出版李清照集四种。

  • u=3252980152,666738580&fm=173&app=25&f=JPEG.jpeg

  •         1959年至1962年间在报刊上展开过一次全国性的对李清照及其词的大讨论。1984年10月在她的故乡济南召开了全国首次李清照研究学术讨论会。所有这些,都标志着现代研究界有一股异乎寻常的“李清照热”。但是,在表面的热烈下,李清照研究却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1959年至 1962年的那次大讨论,在思想政治领域“左”的思潮的影响下,不少人以政治评判代替(或取消)艺术分析,对李清照评价普追偏低,甚至有人对她全盘否定,造成了长期不良影响。1978年以后,学术界解放了思想,李清照研究工作转入了兴旺发达的新阶段,新成果不断涌现.李济照成了新“热门”。

  • u=3950688857,3684428552&fm=173&app=25&f=JPEG.jpeg

  •         不过,在新阶段中,似又出现了无所顾忌、失去分寸地赞颂李清照的倾向,过高的评价与廉价的溢美之辞不时出现,而在某些有待解决的课题和有争议的问题上反而未见突破。这里我们仅能将从建国以来到现在近四十年中李清照研究所涉及的间题归纳为四个主要的方面,向读者作一简略的介绍。希望后来者在已有的从础上前进一步,将李清照研究工作中尚待解决的问题一一解决,取得更大的成果。 


  •          一、关于李清照词思想情感的评价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文化革命前学术界分歧很大,争论颇为激烈。问题主要延在1959-1962年那次讨论中摆出来的。在那次讨论中,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是以唐圭璋先生为代表的对李清照词的思想情感持基本肯定态度的意见。这种意见确认:李清照是我国古代不可多得的女词人,她前期的词(指“靖康之变”前)表现了青春女子对生活、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基调健康,后期的词表达了爱国主义思想,深切感人。唐圭璋、潘君昭的《论李清照的后期词》指出:“年轻时候的李清照,性格爽朗。不但注意政治,而且还敢于针对现实。直抒己见。……她的前期诗词中有一部分确能表露出她不受礼教束缚的思想和乐观开朗的性格”。该文还指出:在靖康南渡之后,“李清照亲身经历了颠沛流离的乱离生活,亲眼看到哀鸿遍野的残酷现实,这又促使她的思想起了新的变化。她对偏安江左、不思恢复的小朝廷表示不满,对辱国求和、任用奸俊的最高统治者进行讽刺,而对沦陷敌手的故乡,则又抱着收复在望的信念。

  • 352ffbcf14e344d5ab91ec72c267420c.jpeg

  •        二、这些积极的思想倾向,就使得她的后期诗歌放射出爱国主义的光芒。”王延梯、郭延礼的《怎样评价李清照的词》的看法与唐、潘二人相近,认为李清照前期词歌颂爱情、歌烦大自然,有积极意义,认为李清照前期词耿颂爱情、歌颂大自然,有积极意义;后期词虽“带有深沉的感伤情绪”,却“表现了一定的爱国悄绪)”。王季思先生的《漫谈李清照的词》则针对认为李清照词没有表现劳动人民感情的说法,严肃地指出:李清照出身贵族,固然没有描写劳动人民生活,但她写的爱情深沉专注,“应该肯定她在词里所表现的爱情比较健康,也比较容易为劳动人民所接受”。并认为:李清照南渡后所写的词,怀念故土,政治上倾向主战派,“就这方面看,她的思想感情是跟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相通,跟以宋高宗、秦桧为首的妥协投降派矛盾的”,因而不能因为她的词里没有直接写劳动人民就全盘否定她。 

  • u=3097334233,2872421936&fm=173&app=25&f=JPEG.jpeg

  •          三、另一种是以郭预衡为代表的对于李清照词的思想情感和格调持基本否定态度的意见。郭预衡《李清照词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认为:李清照在北宋亡国前的作品“没有提出过或涉及过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仅仅是追随前代诗人之后,用比较流畅的字句、娴熟的调子,弹着古人重复过千百次的赏心乐事或离愁别苦”,如果认为她写了爱情悲欢就算“反封建”和“追求美好的生活”,这是对李清照的“不虞之誉”,不合李词的实际。郭文还不同意称李清照后期词有“爱国情感,,认为这些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意义就是较小的。它不是事变当中那种昂扬的积极的时代精神的反映,而是一种比较低沉和消极的时代情绪的反映,是一种哀鸣和挽歌似的作品。

  • u=2855761632,1303291288&fm=173&app=25&f=JPEG.jpeg

  •          四、这样的作品在当时最大的作用也不过是引起这个阶层的人物不满现实而追怀往昔,以致同声一哭。”。更有甚于此者,有人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教改的特定环境中,对李清照进行所谓“阶级分析厅,上线上纲进行批判和否定。比如有人认为:李清照出身与出嫁都是地主官僚家庭,宋室南渡时又追随赵构的路线逃跑,其词只能引导人们逃避现实,与劳动人民没有共通之处,断言:“她是著名的词人,但却不是人民所需要的,她的‘杰出’也不是人民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