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李清照的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是宋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诗、文、词都写得很好,尤其是词。她的词,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有六十首左右,数量虽不多,但历来很受称赞。她还写了一篇《词论》,论述关于词的主张。从她的词论和词作看来,她堪称杰出的婉约派词人。
李清照的《词论》论述了词对音律李清照的严格要求,对于五代以来的重要词人进行了扼要的批评,得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结论,主张词要协音律、有情致、有铺叙。从她对柳永、苏轼词风的批评来看,她是偏于赞成传统的婉约词而不赞成豪放词的。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她沿着传统婉约词选材的狭窄路子走下来,让自己的词来抒写个人悲欢离合的感情,而用别的文学样式(如诗歌)去表达她对国事、时事的关心。她的词有一部分是反映她少女、少妇时期的闺阁家园生活,表现了她对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意义。而另一部分则反映她在北宋灭亡以后,南述过程中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表现她在国破家亡之后的孤凄悲凉的处境,客观上可以让读者推想到她那个时代人民大众的不幸遭遇,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但总的说来,她的词与传统的婉约词一样,题材狭窄,未能深刻地反映时代社会面貌。
李清照词的杰出成就主要是在艺术技巧上。她能逼真地描摹客观事物,表达多种动人的场景;她尤其善于充分地抒发真挚而强烈的感情,可以说是写抒情词的能手。这一点她多少受到了南唐词人李煜的影响,但又具有独创之处。首先,她善于处理好景和情的关系。写景状物为抒情服务,抒情借助于写景状物。她的小令善于捕捉一刹那交融在一起的情和景。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在描写人物的活动中,既写景又写情。
她的长调善于通过铺排景物,反复强化一种感情。例如《声声慢》中写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梧桐细雨”的天气就为了强化作者的冷冷清清、不堪风雨的处境和心情;写了旧时相识的鸿雁飞过,写了满地黄花无人摘取,正为了表现她睹物思亲的情绪和孤独飘零、无人顾惜的悲哀境遇。这一切组成了一种悲枪袭人的气氛,可以说把作者的伤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次,她巧妙地写出了感情的变化和发展。在一些长调中,她往往通过时间推移的交代来表现感情的变化和发展;在许多词篇中,她对一些相同的景物加以不同的描绘,让人从她的前后作品中看到了她生活的转变、感情的发展。例如《声声慢》所选取的景物大都是在此之前所写词篇中的景物,因而让读者从她眼前的感情联系到以前的感情。其中写了天边过雁:“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而以前寄怀她丈夫的《一剪梅》也写了来鸿:“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见过去是分离之愁,而眼下是孤媚之悲;又如其中写了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而以前赠丈夫的《醉花阴》也写了黄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见过去因思亲而消瘦如黄花,现在却因国破家散夫亡而如黄花凋零了。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境遇下迁、饱经忧患,从而越来越悲哀的真情实感,艺术效果较好。
第三,语言清新流畅,具有李煜词文学语言的优美感,同时又因为摄取了许多新鲜、生动的口语而具有通俗感、流畅感。词中极少用典故,但以贴切的比喻、比拟、夸张,创造了工丽、明朗、妙趣横生的语言风格。
她写暮春初夏的景色,不用“柳眼初生”,而用“绿肥红瘦”,把生机、色泽和作者的关切都表现了出来;她写无限忧愁,说“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艇舟,载不动许多愁”。这种感人的描写可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媲美。《声声慢》中一开始连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对迭字,把她对于过去的追恋、在现实中的感受和一天中的心情层次井然地表现出来。这种出奇的创意,真是词家的空前。词的结尾写:“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在前面铺陈的基础上对于无法排遣的感情的含蓄概括,使词尽而意不尽。中间几层句句平白如话,一篇之中重复用了三个“怎”字构成的反问句,而不令人觉得别扭,反而深深地打动人心,状物体情,真是传神之极。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运用语言的超群工力。
李清照的词在宋代词坛上是婉约词发展的高峰。在她之前的婉约词派的作品,思想内容同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艺术技巧却还未达到这种高度。在她以后的婉约词派的作品,更是相形见绌。所以有人认为她是婉约词派最杰出的代表,正如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一样,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的字)称首”(王士被《花草蒙拾》)。
尽管封建时代有些人从男尊女卑的思想出发,对李清照的词作诸多贬抑,但历史证明,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女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