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记录

王灼的《碧鸡漫志》卷二:“赵死,(李清照)再嫁某氏,讼而离之。”

朱彧的《萍洲可谈》卷中:“(李清照)然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

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

洪适在《隶释》卷二十六:“赵君无嗣,李又更嫁。其书行于世,而碑亡矣。”

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卷四下:“然(李清照)无检操,晚节 流落江湖间以卒。”

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卷八:“(李清照)晚岁颇失节。”

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八:“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张汝舟属吏,以汝舟妻李氏讼其妄增举数入官也。……李氏,格非女,能为歌词,自号易安居士。” [2]  [4] 

明清记录

郎瑛在《七修类稿》卷十七:“予观其《叙金石录后》,诚然也。但不知何为有再醮张汝舟一事。”

徐勃在《徐氏笔精》卷七:“清献公之妇,郡守之妻,必无更嫁之理。”

卢见曾在(雅雨堂本《金石录》):“此子舆氏所谓好事者为之,或造谤如《碧云騢》之类,其又可信乎?”

俞正燮在《癸巳类稿》:“是非天下之公,非望易安以不嫁也。不甘小人言语,使才人下配驵侩,故以年分考之……”

吴衡照在《莲子居词话》卷二:“而文叔之女多才,尤适供谣诼之喙。致辞使世家帷薄,百世而下,蒙诟抱诬,可慨也已。”

吴连周在《绣水诗钞》:“时直翰林秦楚材尤忌之。呜呼,此改嫁秽说之所由来也。” [2]  [4] 

当代主流观点

黄盛璋在《李清照事迹考辨》一文中指出:记载李清照改嫁的材料,就时间而论,胡仔、王灼、晁公武、洪迈都是李清照同时代人;就书的性质而论,又是史书、目录、金石等严肃的东西;就地域而论,胡仔、洪迈之书一成于湖州,一成于越州,并不是相去万里。同时,胡仔、王灼成书时李清照仍然健在,要说在清照生前他们就敢明目张胆地造她谣、伪造《谢启》是很不近情理的。 [7] 

作品背景

自从赵明诚病故之后,李清照孤身一人陷于战乱之中,孤立无援,既要保全自身性命,又要保全珍贵的文物字画。无奈势单力薄,在颠沛流离、东躲西藏的生活当中,珍贵的文物先后在洪州、剡州、越州三地大量丢失。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一个人走进了李清照的视线。

  这个人就是时任右奉承郎监诸军审计司的张汝舟。张汝舟所担任的这个官职主要负责检查核准军队粮草与俸禄,品级并不高,也就七八品。最初是张汝舟主动接近李清照的,而李清照最终之所以答应嫁给张汝舟,归纳起来可能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经过两三年孤独的颠沛流离生活的折磨,李清照迫切需要有个家庭、有个丈夫来保护自己,不但是保护自己的身心,也要保护自己手中的文物。尤其是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她当然要为自己的老年生活考虑。

第二,当时李清照刚刚从失魂落魄的逃亡生活中走出来,身体与精神频频遭到重大打击,特别是在精神上非常的孤独痛苦,而且一度重病卧倒在床,最需要他人的关心照顾,也最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呵护。张汝舟在最适当的时间走进李清照的生活。这是李清照接受张汝舟的关键因素。

  第三,张汝舟派来的媒人手持求婚的文书,满口信誓旦旦,使李家姐弟相信他将给予李清照一个稳定而温暖的家庭,这是李清照接受张汝舟的重要因素。

  然而正式结婚之后,李清照与张汝舟都发现事实并非如他们当初想像的那样。李清照很快就发现,张汝舟根本就是一个居心叵测、道德败坏的小人!她决定状告自己的丈夫张汝舟,告发他“妄增举数入官”。什么意思呢?宋代科举制度规定,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考到一定次数、取得一定资格后就可以授予一定的官职。李清照检举揭发张汝舟,说他的官职是虚报考试次数获得的,这是欺君之罪。

这件案子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居然惊动了宋高宗,并由皇帝亲自下令交付司法检察机关予以办理。张汝舟最终被开除公职,流放到广西柳州。按照宋代的法律,如果丈夫被流放到偏远的外地,那么妻子就可以合法地与他离婚,并且可以保留自己的财产。但宋朝法律还规定,妻子将丈夫告上法庭,如果丈夫果真有罪,那么就算作是丈夫自首,丈夫被判处刑罚的同时,妻子也要坐牢两年。 

  庆幸的是,李清照并没有在牢房里住两年,她仅仅在监狱里住了九天,就出狱了。“居囹圄者九日,岂是人为!”(《投内翰綦公崇礼书》)在这个离婚事件上,朝廷中有不少高官帮了李清照的忙。比如这位翰林学士綦崇礼,位居三品高位,他与赵明诚算是远房亲戚,正是在他的大力协助下,李清照才免除了两年的牢狱之灾。

信就是在李清照出狱后的绍兴二年九月或是稍晚后写给綦崇礼的答谢信。 [3] 

作品鉴赏

作品解析

结构布局是体现作家匠心和艺术构思的重要方面。李清照往往根据内容和体裁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结构方法,故其散文以灵活变化见长。观其现存作品。或取纵向结构法,或用横向结构法,亦有纵向、横向结合,明线、暗线交错之篇,可谓多姿多态,富于变化。

李清照在其散文中爱用典、善用典、精于典,下面是她在《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的用典特点:

其一,用典频率高。《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全文四十五句(分句不计),典实近五十。

其二,用典精博明当。易安散文典实密集,却无堆砌感和艰涩感,这主要与作者的精于选择、巧于组织、善于表述有关。如刘伶和石勒的典故结合的天一无缝,好一句“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既说明张汝舟的凶残,自己面对凶残而无惧哉。

其三,用典妥贴自然,了无斧痕。如其用谈娘(实踏摇娘)正是一个被丈夫虐待的妇女,与她自己遭遇何其相似。

在结构布局上灵活变化,跌宕我姿,这是易安散文的特征,而用典则是李清照对散文驾驭能力的体现。 [8] 

名家点评

宋代胡仔在其著作《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中评道:“《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 [9] 

明代徐勃(名为左火右勃)在《徐氏笔精》卷七评:“《渔隐丛话》云:‘赵无嗣,李又更嫁非类。’且云:‘其《启》曰:猥以桑榆之晚景,配此驵侩之下材。’殊谬妄不足信。” [2] 

清代卢见曾在(雅雨堂本《金石录》)中评:“相传以为德夫之殁,易安更嫁。至有‘桑榆晚景’、‘驵侩下材’之言,贻世讥笑。余以是书所作跋语考之,而知其决无是也。” [2]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词曲类一语:“《苕溪渔丛话》称苦命财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上綦厚处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今其启具载赵彦卫《云麓漫钞》中。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其与后夫构讼事尤详。此本为毛晋汲古阁所刊。卷末备载其轶事逸文,而不录此篇,盖讳之也。” [10] 

清代孙原湘在张寿林辑本《漱玉词》中写道:“玩其祭夫文云:‘白日正中,叹庞公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此正所谓悲深也。岂有綦处厚书云云。” [4] 

清代俞正燮在读易安居士事辑,编入《癸巳类稿》中:“读《云麓漫钞》所载《谢綦崇礼启》,文笔劣下,中杂有佳语,定是窜改本。又夫妇讦讼,必自证之,启何以云无根之谤。” [2] 

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中评:“而一以‘桑榆晚景’一书致诮,一以柳梢月上一词贻讥。后人力辨易安无此事,淑真无此词。此不过为才人开脱。其实改嫁本非圣贤所禁。” [2] 

当代杨庆存先生评论《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是一篇感谢友人的书信。作者采用单纯的自然纵向结构法,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自然情态,安排内容的表达次序:先写家庭教养;次述病中受骗,致遭凌辱,被迫告官;然后感谢綦公斡旋了结,并表达了个人的心愿。从而使全文顺理成章,结构紧凑,自然平易而亲切感人。” [8] 

参考资料

1.  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

2.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3.  康震.康震评说李清照[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

4.  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  李清照及其作品.平慧善[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

7.  黄盛璋.文学研究[J].文学研究:1957(3).

8.  杨庆存.易安散文的多维审视[J].文学评论:1994(1).

9.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0.  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

b02_0145.jpg

来源网络/綦崇礼画像

相关人物:綦崇礼

綦崇礼 (1083一1142)字叔厚,山东高密人。生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卒于高宗绍兴十二年,年六十岁。幼颖迈,十岁能为人作墓铭。徽宗幸太学,崇礼出祭酒与同列二表,大称其工。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登上舍第。调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主簿,历秘书省正字。高宗时,拜中书舍;人历漳州、明州,除翰林学士。所撰诏命数百篇,文简意明,深得代言之体。立朝端方亮直,不惮强御。以宝文阁直学士知绍兴府。退居台州临海,卒。后除翰林学士,在职5年,撰诏命几百篇,文简意明,不虚美饰恶,代言甚为得体。后因疾退居台州临海市,年60岁卒。赠左朝议大夫。 崇礼独覃心词章,洞晓音律。著有北海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