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坛几千年,有很多诗词文赋大家,但是才情横溢的女词人凤毛麟角。而李清照就是其中翘楚,她的词既有少女情思的娴雅,又兼具家国命运、怀乡悼亡的感慨。


李清照不但填词,还对如何填好词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这套理论就是她的学术专著《词论》。这是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词学思想专论,对后世词坛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词论》代表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念和填词理论,虽然篇幅很短,但是她梳理了唐末五代至北宋以来词的发展历史,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最重要的观点是“乃知词别是一家”,这个观点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也奠定了李清照“一代词宗”的文坛地位。

李清照 词论.webp (1).jpg


《词论》仅仅560个字,简明概括了词体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流传、演变、繁荣三个阶段,所以后人称其为“宏观研究的微观词史”。另外,关于如何填好一首词,她提出了五个标准:协律、铺叙、典重、情致、故实,最核心的标准就是“协律”。“协律”也就是符合音乐的音律,而不是遵循近体诗的“格律”。



李清照还把作词不“协律”的几个北宋文坛泰斗进行了批评,这些人包括欧阳修、苏轼等人,强调了音律的重要性。这也说明,宋代才女李清照独立之精神与独立之思考在北宋文坛掀起来不小的风浪。


不过受她批评得远不止苏轼等人,《词论》结尾说:“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李清照 词论.webp (2).jpg

这段话让秦观、黄庭坚躺枪。李清照批评秦观的词过于婉约,不接地气,华而不实,就像贫家美女,虽貌美如花,骨子里缺少与生俱来的“富贵态”。黄庭坚的词,犹如自带瑕疵的美玉,词的整体价值要打个折扣。


那么李清照《词论》中的“富贵态”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她自己的词有没有“富贵态”呢?我们通过三首李清照的词来了解一下“富贵态”的具体含义。笔者将它归结为三句话:第一,情感之深厚丰足;第二,语言之深婉典丽;第三,人物之饱满灵动。


第一首《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李清照 词论.webp.jpg

这首词虽然表为咏梅,实属悼亡词,是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去世之后思念亡夫所写。词人饱含深情厚谊追忆丈夫,哀思绵绵无绝期,至情至性,一字一泪,句句呜咽。斯人已去,但是音容宛在,玉炉焚香香已断,思君断魂,偏偏此时听到了梅花三弄的箫曲,梅花在严寒中开了,可是我思念的人再也回不来了。

雨落倾城,洒泪沾巾,箫声哽咽,令人断肠。忆当初,你买来一枝带着彤霞晓露的春华,替我斜插云鬓,我还戏谑地说:“徒要教郎比并看”。如今梅花又开了,替我买花插花的人再也看不到了。


这首词一气呵成,情感深重,却又情怀如水,由心而发,全无矫揉造作之感。相比于女性服饰华美,妆容精致,有脂粉气的的闺阁词,李清照即景写情,融情于景,感伤浓郁但又适可而止,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至情至性,情感之“富贵态”让人记忆犹新,直到今天读起来,依旧触及心灵,韵味悠然。

李清照 词论4.webp.jpg

第二首《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18岁和赵明诚结为伉俪,二人婚后浓情蜜意,赌书泼茶,婚姻十分美满。崇宁二年,也就是1103年,他们婚后刚刚两年,赵明诚“负笈远游”,为了二人共同热爱的金石爱好,离家外出寻找碑刻。李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赠丈夫。


这首词上片首句点名时令,秋天最容易引发离愁别绪,况且是和自己最亲爱的人分别。爱人走后,只剩自己待字闺中,无限伤感和惆怅涌上心头。兰舟催发,不得不说再见。举头望月,期待锦书慰离情。

李清照 词论5.webp.jpg

词的过片以花落随流水,承上启下,以花告别枝叶预示自己和丈夫的离别,“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强调夫妇彼此伉俪情深,虽然人各一方,但是相思刻骨,时时写在眉间心上,如花落流水,在漫长的时光长河中,紧紧依偎,随遇而安。


相比于花间词人温庭筠的:“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和韦庄的:“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的旖旎辞藻,李清照将红荷、兰舟、大雁、锦书、落花、流水等自然之景物完美融入《一剪梅》,以浅俗之语发隽永之情,将告别写的悱恻缠绵,深化了难以排遣的别后愁绪。


这首词语言深婉,典丽脱俗,呈现出不同寻常的语言“富贵态”。

李清照 词论6.webp.jpg

第三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创作于南渡之前。虽然只有短短六句话,但是涵盖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和结局,有问也有答,构思精巧,故事情节层次分明,心理活动逐步呈现,尾句“绿肥红瘦”成为千古名句。


李清照幼时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饱读诗书,生活安逸,性格活泼。这些人物特点在她的词中颇有提现。如她少年时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就写出了青春少女开朗性格中略带羞涩的形象。

李清照 词论7.webp.jpg

而这首《如梦令》中的女子,显然是已经长大的李清照,也或许是新婚后和丈夫小别心里有了愁思,所以独自小酌几杯,却因为酒醉听雨,加深了愁绪。但是心里还惦记院子里的海棠,宿醉的她关心海棠能不能经风历雨,于是问侍女,粗心的侍女随口就说“海棠依旧”。于是她就急切地追问两句:“你知不知道”,现在的海棠一定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写闲愁,却不着一个“愁”字,把惆怅落寞写的盈盈于怀,用典如数家珍,却又不露痕迹,“知否”两句,似乎是在问侍女,也可能是在自问自答,将韩偓《懒起》诗中的:“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化用得悄无痕迹,让这首小令更加诗意化。


这首词佳句连篇,婉美灵秀,把一个愁绪萦怀、惜花伤春的女性形象推至读者面前,极具画面感。吴从先《草堂诗馀隽》中评价:“语新意隽,更有丰情”。李清照别具匠心,用词刻画出一个又一个饱满灵动的女性形象,让读者感受到她倡导写词要“富贵态”的《词论》观点。


李清照《词论》中的“富贵态”之说,实则是反对秦观词情感张力不足,缺乏内涵,在创作中既要考虑情致的蕴藉丰沛,又要兼顾张弛有度,才能写出情感深厚丰足,语言深婉典丽,人物饱满灵动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