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清照之身世
李清照,于1084年生于山东济南,自号易安居士。父亲李格非是大诗人苏轼的得意门生,亲时期大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知书能文,可以说她生养于书香名门。优裕的门庭,良好的教养,清照少年可谓无忧无虑。从早期词作来看,闺阁之中,整日梦回读书,乘兴荡舟;邀伴斗草,懒荡秋千。十八岁时,于太学生赵明诚喜结伉俪。丈夫是次当时著名的金石家,新婚燕尔,两人一起校勘古书,唱和诗词,赏鉴书画鼎彝。夫唱妇随,调笑撒娇,曾作词: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依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浣溪沙)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天真娇艳,无所顾忌,将少妇的娇美率真天性和盘托出,一览无余,这是她生活中最美满幸福的一段时光,结缡未久,明诚仕途动迁,先任礼部员外郎,又任吏部侍郎,后历任淄州太守,建康知府,湖州知府。其间离多聚少,清照独居闺中,常恨秋凉夜长,独对黄花,遥望征雁,将满腹离情别绪,化作相思司,都付与流水落花。“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据元伊世珍《琅環记》载:“明诚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此词曾传诵一时,表白了自己细腻真实的少妇心理。后逢战乱,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金石书画。生离死别之时,明诚至嘱羁留在危城之中的妻子,城破之日,从众逃难,“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也!”。(《金石录后序》)
1126年,金兵南下,两河沦陷,徽、钦二帝被掳,高宗南渡。赵明诚避难途中,染病不起。李清照千里迢迢,见到丈夫时,明诚已病入膏肓,取笔作诗,绝笔而终。这一段惨痛经历,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已有详细记述,读来令人沧然涕下。李清照晚年,颠沛流离,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后依傍弟弟,客居金华。曾以文祭亡夫:“白日正中,叹庞公之机敏;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孤独凄惶之苦,国破家亡之恨,凝于一身,使她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愤然高呼:“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上工部尚书胡公》)李清照一生,遭遇坎坷,但无论伤怀于离愁别恨,还是慨叹于国破家亡夫死,都没有泯灭她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她用诗词抒发对生活的热爱追求,用诗词抒发离情别绪,用诗词抒发亡国亡夫之思,用诗词抒发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真是天下第一才女,奇女!
二、李清照之词
李清照的作品,据《宋史艺术志》所载,有文七卷,词六卷,今均佚失。现在所流传的《漱玉词》,为后人所辑。李清照之作,多为记述自己所感,社会生活环境不同,内容也不尽相同,读之,正面可以窥知其身世变迁的历程,侧面可以洞察当时社会的风貌。她的词作特点为:早年之作美而艳,中年之词感慨生情,晚年景况则满目凄凉。
(一)春之歌
春天是开花的季节,李清照少年时期,沐浴在幸福的阳光里,一路欢歌,一路飘香。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两首《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词作中两颗罕见的明珠。上首以白描手段,追记一次十分有趣的郊游;下首描写词人的闺中生活,流露出词人惜春而不伤春的情愫。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少女形象,以及她那深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这首词,作者以外物形象刻划人物形象,以具体的艺术意境体示抽象的内在情思,描绘了一位少女,春睡梦回,不堪柳棉辞枝,懒荡秋千的神态,逼真地表现了少女怀春,感春,惜春的情怀。李清照早期描写新婚生活的词也艳丽多姿,情趣盎然。深夜,“绛绡薄,冰肌莹,雪腻稣香。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凉。”(《采桑子》)新妇身姿艳美娇丽,娇妻心理多情含蓄。清早,“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依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浣溪纱》)依被托腮,欲笑不笑,故作神态,着意逗趣。生活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人面花面两相映,人面要比花面俏,女为悦己容的情态毕现。
(二)夏之思
多情自古伤离别,赵明诚赴任在外,李清照的闺中生活闲暇,空虚,寂寞。少妇们在空虚、寂寞的生活中所形成的离情别绪、闲愁深怨在男权社会中是普遍的、必然的现象。李清照作为广大妇女的代言人,用凝练的艺术手法把这种愁和怨深刻而又巧妙地表现了出来。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写自己思念明诚,又设想明诚也思念自己;自己相思难熬,又设想明诚也不易排遣。身处异地,两心相通。以独特的角度将相思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自古写离别,多写临别之情或别后之感。这首诗妙在写别前,写别前对别后的设想。作者用吞吞吐吐,曲曲折折的方式,表达了女性所特有的深婉而细腻的感情。词的最后说:“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一唱三叹,曲径通幽,极尽相思之苦。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这首词写李清照和丈夫分别后的感受。看似伤春,其实思人。浓愁淡写,情愈浓烈。含蓄、显豁的背后压抑着浓浓的思绪。这类词,离别的愁越浓,说明对丈夫的爱越深,表现了当时妇女们对应当具有的正常爱情生活的追求。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处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又是一首含蓄的词,从字面上看,没有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寻味,她的每个字又都浸透了这一点。结句“人比黄花瘦”更妙,花因秋风吹凉而瘦,人因相思,比花还要瘦。
《行香子》
草际鸣,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来,浮去,不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词人为牛郎织女的长期分离鸣不平,为他们的艰难想见出一把同情泪。“正人间天上愁浓”,这离愁别恨是牵牛织女的,也是词人自己的,借人喻己,委婉含蓄。清照作词,或由远及近,或由人(物)及己,千折百回,总能达意。
(三)秋之愤
南渡之后,李清照遭遇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饱尝了人世凄凉况味,直至晚年,更是满目愁惨。她以凄楚哀苦的心境眷念着北方已失的故土,将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融和在一起,抒发自己的幽愤。因此,后期之作苍凉激越,多寓故国黍离之悲。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人少女时代曾“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少妇时代也曾“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而今想要泛舟抛却这许多伤心事,但国破、家亡、夫死,诸多灾难凝于一身,那小小的轻舟如何载得动?只好将这憔悴身,蜷缩于人家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霄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今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见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清照晚年的词,非常具体地、生动地反映了她精神生活方面的变化,而对于物质生活的变化则很少涉及,这首词多少透露出了一些。首先说“中州盛日,闺门多暇”,反证了词人暮年,闺门少暇,早年闲适的生活情趣恐怕早已被琐屑的家务劳动所代替。其次说“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人决不是住在深宅大院,有重重门户的大户人家,而是住宅浅狭,开门见街,垂下帘子便可听行人说话的一般市民,其穷困潦倒之生活可想而知。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二盏淡酒,怎敌它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语气由舒缓变为急促,由哀婉变为凄厉,以豪放纵恣之笔抒激动悲怆之怀,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述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简直是一篇悲秋赋,惟有以赋体读来,才能得其要旨,此乃词人晚年成熟之上乘作品。梁乙真评说此词:精工巧丽,备极才情,读之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其运辞之技巧,描写之真切,可谓极艺术之能事也。
纵观李清照的词,清新婉约,她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能炼字、炼句、炼意、炼格,自成一派,人称“易安体”。清代王士祯盛称她为北宋词坛婉约派宗主,可以说,李清照的词体现了婉约派的基本特征:
第一, 约词具有可歌性。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天才的词作家既有文学素养,又都洞晓音律。每填一阕,往往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之,可见流传之广。李清照的词,音节谐婉,情调柔美,旖旎近情,铺叙展衍,特别是《声声慢》,以双声叠字入词,一气呵成,读来如珠落玉盘,音韵铿锵和谐,余音饶梁。
第二, 言情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抒写爱情,反映封建礼教统治下,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大胆追求与歌颂,对幸福生活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抒写离愁别恨,表露闺中少妇长期独居思夫的苦闷和幽怨;抒写感时伤世之情,词人将国破家亡之恨,生离死别之情,或打入艳情,或寓于物象,表面看咏物抒情,实际上却别有寄托。繁杂的情感,多采的表现手法,丰富了婉约词的题材内容,也是北宋婉约词空前繁荣的原因之一。李清照被推崇为婉约派宗主,主要是因为她少年、中年、晚年的词作,涵盖了当时各个阶层在社会盛衰演变之际的普遍心理,将人之所想,人之所言融汇到高超的艺术形式中,因而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以美取胜”是婉约词的又一特点。它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展现自然美与生活美,歌颂人物的心灵美。词人们将优美的语言、形象、意境和谐地统一起来,创作出了大量的具有诗情画意的绝妙好词。有时,往往片时佳景,一语留住;万端情绪,一语吐出。一首诗,可因一妙句而千古流芳。李清照《入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把读者带入美的意境。“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见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人物的形象美和生活美,在美的意境中再现出来,鲜明真切,如在眼前。象“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等更是脍炙人口、千古流芳的妙语佳句。李清照作为北宋词坛的一代宗主,不仅在词的创作上躬身践行,在词的创作理论上也独有主张,她在作词之余,创作了宋代词坛上有组织条理的第一篇文学批评专文《词论》:……本朝柳屯田永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丞相、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又押入声;《玉楼春》平声又押上去声;其本押侧韵者,如本上声协押入声,则不可通亦。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甚少。后晏叔原、贺方、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热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少游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苕溪渔隐丛话》
从以上所引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词论》是根据自己创作的经验,在对前辈名家词人创作的
优缺点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叙述了词的源流演变,提出了词体的特点及创作的标准。文章中作者对于词的话见解和主张概要如下:
一、 高雅,不满柳永“辞语尘下”;二、 浑成,不满张先、宋祁诸家“有妙语而破碎”;三、 协乐,要分别五音六律和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四、 典重,不满贺铸的“少典重”;五、 铺叙,不满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李清照根据这些要求,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主张分别诗词畛域,对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学应作不同的对待。她强调:词是“歌词”,必须有别于诗,词在协音律,以及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应该说,李清照的词的理论主张,实际上是总览前代词作,第一次明确确立词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创作方法,为词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前人推崇李清照为婉约词派宗主,概由此生也。
三、李清照之诗
李清照留存下来的诗为数更少,但断简残篇均不同凡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她超凡绝伦的风流文采。值得注意的是,清照的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而诗风却迥然不同,它脱尽女儿脂粉之气,唱出的都是慷慨之音,悲壮之歌。细推之,或许她是有意用诗来表现雄浑刚健的思想内容的。题八永楼千古风流八永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州十四城。全诗藏气雄浑,含意雅正,感慨中直有一段不平之气,吞吐山河。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其实是一首借古讽今,发抒悲愤的怀古诗。北宋末年,金侵中原,徽、钦二帝被掳,然金兵孤军深入,立足未稳,若朝廷上下矢志抗金,中原事大有可为。但是,高宗赵构懦弱无能,仓皇难渡,中原生灵涂炭,家破人亡,思及楚王项羽,生为人杰,死为鬼雄,深为南宋君臣忍辱苟安而羞愤。此诗豪气干云,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悲愤,又是广大百姓的呼声,而出自女子之手,尤为难得。
《上工部尚书胡公》
胡公清德人所难,谋同德协心志安。
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
皇天久阴后土湿,雨势未回风势急。
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志懦夫俱感泣。
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
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
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
葵丘践城非荒城,勿轻谈士弃儒生。
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
巧匠何曾弃樗栎,刍尧之言或有益。
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消息。
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
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
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
子孙南渡今几年,漂流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1133年5月,宋高宗命侍郎韩肖胄为通向使,尚书胡松年为副使,往金国议和。贫病中的李清照有感而作此诗,“沥血上书”,以真知灼见为使者出谋划策,乞求使者带来沦陷后故乡的消息。诗人慨叹国家沦亡后自己的悲惨遭遇,昂然抒发保家卫国,共赴国难的雄心壮志。诗人以五十嫠妇,还想以血泪洒遍故国河山,真正惊天地,泣鬼神。
四、李清照之人
李清照一生亦诗亦词,尤以词作成就最高,并且根据创作经验在词学理论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表现有二:
其一,人们谈论起词的起源,常认为六朝的风华靡丽之语,是后来词家的本源。它萌芽于唐代,极盛于宋代。而女性作词,始见于五代花蕊夫人的《采桑子"题葭萌驿壁》: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花蕊夫人长于作词,对于乐府尤为擅长。蜀亡之后入汴,途径葭萌驿,心有所感,遂题词于壁,没待写完,被催起行。这半阕词,已初具词的形式,格调声韵和六朝的短歌想类似。
苏子容丞相的妹妹延安夫人曾作词《更漏子》:小阑干,深庭宇,依旧当时别处。朱户锁,玉楼空,一帘霜日红。弄珠江,何处是,望断碧云无际。凝泪眼,出重城,隔断羌笛声。
这首词,格调声韵虽然成为名副其实的词,但其文采却没有达到极致。至宋代李清照脱颖而出,词作达到了历代女性作家的最高境界。
其二,李清照的词,曾被前人称为婉约派之宗。她的词清新婉约,自成一派,人称“易安体”。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价值,都在当时产生了极大影响。受她影响最大的同乡词人辛弃疾曾效仿“易安体”作词《丑奴儿近"博山道中》:千山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这首词,语言风趣流畅,笔调轻松活泼,词意婉约清空,确实是“易安体”的翻版。
李清照是天下第一才女,奇女。清照之才,在诗,在词,在文,在书画;清照之奇,在于她对于封建礼教的反叛。宋代,程朱理学盛行,诸多金条玉律都在控制妇女思想,限制妇女行动,扼杀妇女才能。而李清照冲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束缚,掌握了广博的文化知识,并以此为武器,书写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坎坷的感慨,对悲惨遭遇的控诉,直抒胸臆,毫无遮拦,透过她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女性世界。李清照冲破“三纲五常”的封建等级观念,以一个弱女子对当朝诸多名人名家的作品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并在创作中坚持并发扬广大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李清照冲破“三寸金莲,足不出户”的束缚,大胆主动地干预女子闺房以外的事情。以诗文沥血上书,为国事出谋划策;以诗文针砭时事,直刺当朝当权者。走笔至此,面前的李清照非仰望不能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