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领军人物,这是历来公认的。但是李清照的诗也写得很好,这就知道的人少了些。
其实,李清照的词,前期是写一些闺中生活感受,词风清丽明快;南渡后是写妇人的悲欢离合的惨痛遭遇,词风变得低沉哀怨。她的词之所以受到褒扬,实在由于历来是由男姓写出的妇女生活情景,被她这女性自已道出来了。正如近代大经学家王闿运评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时所说的那样:“此语若非出女子自写照,则无意致。”我们闭上眼睛仔细想想,的确,李清照的词,从思想意义上来看,没有几首是积极的。
但是她的诗却不同,除了少数几首应制诗外,都具有一些“战斗”的气息。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夏日绝句》,别名《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照例是不必解说了。但是只有二十字的诗,却用上了三个典故,就不得不说一说。(1)”人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活着要当人中豪杰。(2)“鬼雄”:屈原《国殇》中说:“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死了,也要成为鬼中之英雄。(3)项羽兵败垓下,乌江亭长劝他渡过乌江到江东去,待机卷土重来。江东是他跟叔叔项梁带江东子弟起义的地方。项羽说,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吻剑身亡。诗中这“肯”字是诗眼,是诗“魂”。李清照说,这时的项羽不是不想到江东去,也不是不愿去,亦不是不会去,更不是不能去,而是他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不肯去!这里诗人热烈地歌颂了项羽在失败的情況下,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从而大胆尖刻地讥刺了南宋朝廷当时不作为的懦弱与偏安。
如李清照这样的弱女子,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大气魄的诗来呢?这要从她的生活遭遇中去寻求答案。
李清照出生在官宦之家、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做到礼部员外郎,家中藏书甚丰。李清照从小起受到优渥的教育,加上心灵敏慧,所以诗词书画与古文骈体,都无一不精通。嫁给赵挺之(后来当过宰相)的儿子赵明诚。赵明诚又是个饱学之士,特别爱好收藏金石书画。两人一拍即合,过着秉烛读书、苦心收集金石的美好生活。赵李二人,费尽心血,把集得之金石书画,编成《金石录》,凡两千卷(另说为一千卷)。
但是靖康二年,风云突变,金兵大举南下,掳走徽钦二帝。康王赵构逃至江南,建都临安,历史上称为南宋。这时李清照44岁,与赵明诚携带文物书画南逃。后赵明诚被宋高宗任用,不上三年,死于南京。是年李凊照仅46岁。李凊照孤身一人,在兵荒马乱之中,要携带保管好她与丈夫视为生命的文物书画,实在力不从心。所以极大多数文物因各种原因被抢夺、偷盗、焚烧损毁。
眼看着仅剩一角的少数宝贝亦将不保,真想有个肩膀可以依靠。这时她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叫张汝舟的男人,是个为官的。看似亦有满腹文才。他对李清照百般阿谀奉承。为了保住手中的文物书画,49岁的李凊照决定再嫁。但是结婚不久,张汝舟原形毕露,原来他完全是看中李清照手中的“宝贝”,所以一直低声下气、故作关怀的。一旦宝贝到手(张自已认为),就对李清照“家暴”有加。
“生当作人杰”的李清照怎么能吞下这口气。马上找准张汝舟“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行为,以鱼死网破的决心,告到官府,要求离婚。宋朝的法律,妻子告丈夫要求离婚,是要被判处三年徒刑的。但李清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然离了婚,她亦陷入囹圄。好在有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人的大力救助,只关了9天就被释放。这也是不幸之中之大幸也。
李清照虽然经离婚系狱的灾难,但她忧国忧民的意志并未消沉。这以后的几年中,还是十分关心国家大事。1133年,高宗派韩肖胄(北宋名将韩崎之曾孙)与胡松年出使金国。李清照写了《上枢密韩公工部胡公诗》二首,诗中充满了对故国的怀念。并且写道“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表达了抵抗侵略、收复失地的強烈愿望。
她在金华避难时,不但写了著名的词《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还写了《题八咏搂》绝句: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这里表现出作者忧愤不平之气,恨宋室的不振,叹江山的难守。一句“江山留与后人愁”成了千古绝句。
在这次从临安去金华的途中,要经过严子陵钓台。在过钓台时,李清照写了这样一首诗,《夜过严滩》: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表面上在自责苟生偷安,其实是在鞭跶临安朝野人等不顾国难,卑怯自私的恶劣作为,刻画得入木三分!
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来,但现在该打住了,不然会使博友们看得“审美疲劳”。
现在回过头来说明一下《夏日绝句》写作的时间。那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与李清照沿水路去芜湖,入姑孰时,路过乌冮楚霸王自刎处。李清照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让人难忘的战斗诗篇。
李清照的最后岁月是悲惨的,最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淒淒惨惨戚戚”中,无声无息,赍志而殁。大约活到73岁.
最后申明一下,这篇博文是从思想意义的角度来阐述李清照的诗与词。绝没有想否定李清照词的巨大成就。
*图片来源于网络,清照网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