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李清照的《一剪梅》里提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想大家一定会感觉到“轻解罗裳”是非常女性化的字。男性诗人也有写过轻解罗裳的,可是你总觉得怪怪的,而女性文化里面的“轻解罗裳”,她对自己衣服的某一种感觉,就很直接。我觉得女性文化比较感性,而男性文化是比较理性的。所以讲衣服、讲皮肤、讲很多身体上的感觉,常常是女性擅长的领域。
“云中谁寄锦书来”,因为这首诗是在讲离别的情感,所以提到书信。最后她的形容就是“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个女孩子住在楼上,盼望着月满,月满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团圆的意思。她在孤独和徘徊中,盼望着月亮会圆,盼望着“雁字回时”,冀望着月亮圆时人会回来。大家知道这种表现方式在我们现在的通俗文化里经常被用到,秦观和李清照的东西大概对琼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琼瑶的很多东西都出自这些地方。
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感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非常女性,所谓的女性就是她含蓄,很多东西她不直接讲,她用很象征的方法,很多的愿望、很多的期待,用这样的方式去写出来。我们曾讲过李清照不喜欢苏轼,她的理由是说他连句逗都不准确。我觉得其实是因为两个人在美学上的不同。
苏轼最大的特征是所有东西都直接讲,他是不太隐晦的。可是女性文化里面其实有很多遮掩的部分,所以两个人的个性根本就不相同,苏轼的身上很少有女性细微的东西。
白居易写《琵琶行》,写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其实里面有很多慢慢透露心事的感觉。苏轼有一点急,你会觉得他要讲话就赶快直接讲出来,生怕你不知道,所以这是两种很不同的创作方法,一种是平铺直叙、快人快语,另一种是非常隐藏、非常含蓄的感觉。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情感你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怎么样去把它排解都排解不掉,原来在发愁时眉头锁在一起,可是眉头刚刚舒展,心头上又来了。我希望大家了解到在那个时代当中,一个女性要写自己的私密情感不是容易的事,男人可以假借一个歌妓去写一种思念,譬如说柳永常常做这种事;而女性自己讲就有一点违反妇德,可是李清照是用这个方法在写的。这其实是文化史上女性情感文化的第一次表白。所以要评价李清照,你先要把她的身份确定了,这是一个女性创作者,你就会感到她的作品意义的不同。
(摘自《蒋勋说宋词》)
词在宋代出现的时候,就是流行歌曲
我自己一直有很深的感慨,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觉得今天所谓的现代诗跟流行歌曲之间的断裂非常严重?今天会去读现代诗的人,跟听流行歌曲的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有一段时间大家希望把它们拉在一起,比如有人想要把余光中的诗用吉他伴奏来唱一唱,让它可以流行。可是大家会感觉到,它毕竟没有真正流行过,比起今天在商业排行榜里销售到几十万张、上百万张的伍佰或者张惠妹的歌,毕竟还是不同。所以这里面我们该会发现说上面的这个士大夫阶层,所谓的今天的诗人的创作者,能不能关心到民间的流行形式,而同时民间的流行形式,有没有机会去看一下上面在做什么?
我想这是我们谈词的变革的时候,应该需要关注的问题。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他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全部都毁了。反而搞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
由于是流行歌曲,所以它们有点调皮,有点不按常理出牌,整天混在酒家歌妓里面去唱歌的这些人,结果变成新的文学创作者,他们开始走出了一条新的路。所以我想,这样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时间这么快过去。
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
(摘自《蒋勋说宋词》)
为何唐诗会变成宋词?
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我们会发现由于唐诗的成就太高,它经过初唐的成就,到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唐诗的成就高到这样的程度以后,其实大家会发现,老百姓、民间慢慢读不懂了,因为它已经高不可攀。
凡是艺术形式意境越来越高的时候,其实也就说明它远离了民间。可是民间本身不可能没有娱乐生活,所以他们自己就会写一些乱七八糟的歌来唱,这时士大夫会看不起说,你看那些歌多难听,真是靡靡之音。结果这两者就越来越远,越来越远。然而一旦当这两个东西被拉近的时候,它就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词。
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认为宋朝没有人写诗,其实多得不得了,甚至他们的诗比词还要多。可是他们的诗都没有词的成就高,这个是有趣的事情。其实苏东坡写了很多诗,可是你会发现他最重要的东西都是词,因为词比较自由。它的整个音韵的形式当中发生了变化,当我们在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时,我们会发现它的音韵的跌宕起伏发生了很多节奏上的新的韵律感,这个韵律感推展出词的一个新的境界出来。
讲到词,首先要提到李后主。李后主是战争的失败者,又是文化上的战胜者。因为他的诗征服了汴京,整个汴京的文人都开始填词。我们看到北宋时词变成文学的主体。大家还在写诗,可是诗不再是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可以看到李后主的影响有多大,他令原来属于贩夫走卒的歌声,忽然变成士大夫抒怀的工具,他们以它来抒解生命的某一种情怀。
相关链接(编者按):琼瑶 (中国当代作家、编剧)
琼瑶,1938年4月20日生于四川成都,本名陈喆,中国当代作家、编剧、影视制作人,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 。祖籍湖南省衡阳县渣江镇,毕业于台北市立中山女中 。笔名除琼瑶外,还曾用过凤凰、心如 。琼瑶创作小说主要代表作有《窗外》、《潮声》、《水云间》、《一帘幽梦》、《心有千千结》、《梅花烙》、《海鸥飞处彩云飞》和《彩霞满天》等 。
1949年,琼瑶随父陈致平由大陆到台湾生活。其后步入职业作家行列,并相继进入电影、电视剧制作行业。琼瑶16岁时以心如为笔名发表小说《云影》,25岁时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窗外》。琼瑶创作的小说作品大多已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其中较为闻名的包括《庭院深深》、《梅花三弄》系列、《还珠格格》系列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