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坏的时代。
狄更斯在《双城记》里面的这句话,用来形容李清照生活的大宋王朝,似乎是再合适不过了。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其所著《亚洲史》中这样评价宋朝:"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
犹记得,那幅《清明上河图》,给我们展示了这个时代欣欣向荣的经济盛况;犹记得,重文轻武的政策,带给文人们一个空前美好的时代;犹记得,以活字印刷术为代表的科技,刷新了一个民族在探索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前进步伐;犹记得,词至宋朝达到顶峰,从而给予一个时代永恒的文化符号。正如陈寅恪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然而,钱穆在其《国史大纲》中展现过这一时代的另一番景象: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正如历史课本中所描述的那样,北宋以来,朝廷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分权措施导致有宋一代始终挥之不去的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阴影;而重用文臣削弱武将,以及“守内虚外”的国策则加剧了大宋王朝军事实力的日趋薄弱。即使经历了范仲淹与王安石苦心孤诣的变法,并未使局势得以扭转。
于是,这种“三冗、两积”的局面,最终酿成1127年大宋王朝永远的"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后,偏安江南的南宋政权,虽然涌现出岳飞等抗金名将,但“只把杭州作汴州”的统治者,朝政腐败,和战举棋不定,致使北伐无功而返,“还我山河”的梦想,只能沉淀在有识之士的心底。
南渡,却未能北归!
李清照的中晚年,便生活在这样一个尴尬的时代背景下。
研究者大多以“文化是时代的产物”这一标准去衡量南渡以来的李清照,将其中晚期诗词中特有的“愁”绪归结在这样的背景下,未免显得有些笼统和牵强。
关于李清照南渡后诗词风格的因素,笔者有自己的点滴不同看法。一、南渡后,李清照有关儿女情长的愁绪,无关政治,这是一个走入迟暮的女性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有人说,往事不堪回首。诚然,每一个经历过坎坷人生的人,当一切都风平浪静时,大多不愿重提旧事,撕开曾经的伤疤。
只是,相对于一般人苦尽甘来的人生历程,李清照的人生,则经历的是先甘后苦的相反模式。
南渡,成为李清照人生的转折点。南渡前,李清照拥有着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和夫妻之间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的恩爱生活。南渡后,李清照先后经历了丈夫赵明诚病逝、先夫遗留的古玩器具被盗以及与渣男张汝舟的不幸再婚。
晚年的李清照,因此而变得郁郁寡欢。清苦的日子里,回忆往事成为生命最后的寄托。
即使没有遭遇靖康之耻的亡国之痛,即使没有迫不得已的南渡,就个人由甘到苦、由喜到悲的人生际遇,也注定了晚年的李清照,定会在回忆甜蜜的过往中渡过凄凉苦闷的晚年。
毕竟,儿女情长,是每个人固有的感情,尤其是女人,尤其是人生走入迟暮的女人。
尤其是像李清照这样具有满腹才华和思想的女人。
晚年的李清照,其词作大多表现的是苦闷现实中对美好往昔的回忆。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元宵》
南渡后的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因病去世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她谢绝了朋友们元宵节的邀请,独自沉浸在对往日无忧无虑的欢娱时光的浅斟低吟中。
诚如一句话所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李清照就这样在一个人的孤独中,体会着内心的苦与乐,享受着一个人的狂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孤寂中的李清照借似曾相识的飞雁,再次缅怀失去的美好岁月,一股浓浓的凄凉感悄然涌上心头。
而这样的儿女情长,无关政治,它是李清照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二、南渡后,李清照有关家国情怀的诗词,浸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著名作家孙犁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他的遭遇,他的喜剧和悲剧,都和政治有关系。”
作为大宋王朝知识分子的才女李清照,她的人生的中后期,当然也离不开时代的影响,离不开政治变迁给心灵所产生的碰撞。
她的一首《新荷叶·薄雾初零》,就是乱世中激荡着万丈豪情的词,是抒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爱国词。
薄雾初零,常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这首词虽然是一首贺寿词,但李清照借对贺寿对象的歌颂,以东山再起的谢安为比喻,表达了济天下,救苍生的强烈愿望,字里行间体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之情。
这是时代的产物。天下兴亡,有义务承担起重任的不仅仅是男人,还有如李清照一样,有思想、有情怀的女子。
当然,李清照的爱国情怀,还充分地体现在自己的诗作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她的《夏日绝句》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间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直至今天人们仍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李清照借歌颂心中的英雄项羽,抨击了南宋统治者的不思进取,通过借古讽今的手法,发出了报国无门、慷慨激昂的心声。
综观李清照后期的多首诗词,都表达了政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内心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非凡的才女李清照,正是在自然而然地抒发内心儿女情长的愁绪时,又关注着时代的变迁,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在一个男性主宰的世界里,这样的情怀,反倒显得感人肺腑,气壮山河。三、促成李清照浓烈的家国情怀的因素,除了政治变革的时代背景,还有日益发展中的理学思想。
时代进入北宋,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经历了魏晋时期的冲击以及与佛、道两教之间的融合后,日益形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新思想,这便是理学的产生。
以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周敦颐以及后来的朱熹为代表,他们深感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漏洞及其实践的破产,因而致力于从研究自然开始,进而寻找协调社会关系,维护封建统治的新思想。从而提出“天理”是万物本源的主张,进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准则。
虽然这样的道德准则,大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准则对特定环境下塑造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微积分的提出者莱布尼茨在他的《论中国哲学》中所表达的,他说:我直到暮年仍然尊崇和向往中国的朱熹等理学家那种思想开放独立思考富有思辨的品格和崇尚理性的信念。
由此,我们不难想像,拥有深厚学识和家庭教养的李清照,定然从小就受到理学的熏陶与启迪。在她的心中,定然常常升腾起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为”思想;亦或是涌现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好品德;亦或是岳飞“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崇高气节。
理学不但塑造了男人的家国情怀,理学同样培养了女人的家国情怀;理学不但塑造了两宋文人画注重精神内涵的特质,理学同样给予宋词特定时代背景下注重气节的特点。结语:
综上所述,不管是否南渡,不管政治是否变革,李清照后期抒发儿女情长的诗词,都会是其内心世界的自然呈现。
然而,李清照又不仅仅是个只会表达儿女情长的才女,她还是个巾帼英雄。她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既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又处处浸润着理学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