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说词学界中人,即便对古典诗词稍具常识者,均知宋词中有豪放、婉约二派,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山人物,李清照则历来被称为婉约之正宗。宋代的陈师道即谓苏轼以诗为词要非本色,清代沈谦之《填词杂说》则谓“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而李清照在其《词论》中就批评了苏轼的词“乃句读不葺之诗尔”。笔者在这篇小文中却想把苏、李两居士捉置一处,论其相似之审美情趣,这绝非开学术玩笑做词坛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钱钟书先生治学提倡“打通”以发现事物之间多方面的联系,我想,在承认苏李差异的前提下,发现其词学审美观的相似相同之处,或更有助于深入地全面把握李清照审美观的丰富内涵,从而可以发现词人与时代审美情趣的关系。
一 、其实,李清照与苏轼在文化人格、精神风貌方面是有甚多可比性的,存在很多共同与共通之处。首先,在文化人格上,易安与传统女性差别甚大,其气质的士大夫禀性是鲜明而又自觉的。清代沈曾植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又说:“闺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才锋大露,被谤殆亦因此。”①正指出其倜傥的丈夫气,是文士中之豪者,更明确地指出其气质与苏辛的相类。易安并不单纯把自己只看成闺阁女子,她强烈而明确以“女知识分子”自视。本质是“知识分子”即“士”,然后才是“女性”的知识分子。其士大夫气、书卷气是其文化人格、精神世界的本质的规定性。她接受的主要不是当时的妇女教育,而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易安父母均能文,她少年时诗文即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嫁赵明诚后,其生活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及文艺创作而非一般家庭妇女可比。她与明诚的夫妻关系,又处在平等切磋志同道合的地位,甚而在诗词创作上,在做学问的博闻强记上,尚胜一筹,而不致产生女性的自卑感。这些在其《金石录后叙》等文献记载中即可见一斑。最重要的一点是易安在政治上的勇于介入和独抒己见,达到深刻甚而尖锐的程度,表明了易安的识见和气质均不以女性自限。其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虽与赵挺之为姻亲而入元祐党籍,这与陈师道宁可冻病也不愿衣赵挺之之裘正同一性质(陈与赵是连襟)。易安在上赵挺之的诗句中,其断句零篇如“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等等,均可见其政治心态之爱憎强烈。南渡之后,高宗、秦桧唯以偏安为务,以投降卖国为苟且之计。易安诗:“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系心旧国眷念中原之心,赤诚可见。而对这重大的政治问题又能不避顾忌,骂尽诸色。这与苏轼之慷慨有澄清天下之志,于新旧党争之中不附于荆(安石)不随于温(司马光),独立自持,直言取祸何其相似。苏轼经了乌台诗案九死一生,贬谪于黄州惠州,流放于南岭南海;李清照之惨遭国破家亡夫死,平生心血与感情寄托的金石书画一旦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流离颠沛老来无依,其对人生大欢喜与大悲哀之体验,二人都有相似之处。
从词的创作上看,我们没有足够明确的依据说明易安受东坡的直接影响之处,但指出二者存在相似之处却是可能的。关于这一点本文的最后一节还有更详细的论述。易安的一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其气势之飞动,境界之恢宏,落想之奇诡,奇情壮采飘逸翱翔,如屈平之上扣帝阍,似庄子大鹏之飞腾万里,正是典型的豪放之作,梁启超《艺蘅馆词选乙卷》即谓其“绝似苏辛派”。至于易安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簾捲西风,人似黄花瘦。”词以玉人比花,写出一个高洁孤独的抒情形象,黄昏黄菊,把酒东篱,西风瑟瑟,暗香盈盈,临风怀想,把一种玉枕纱厨的闺思,晕染上多少陶潜式的孤高与不合时宜的绝俗。“黄花比瘦”之句,或谓出自无名氏[如梦令]“人与绿杨俱瘦”,或比之于程垓的[摊破江城子]“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我以为从整体上看,苏轼的一首[菩萨蛮]词更有可比之处。词云:“湿云不动溪桥冷,嫩寒初透东风影。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不但梅花比瘦的妙想更合于易安的人比黄花,更在二词全篇之意境韵味,一样的凄清萧瑟,一样的斜风嫩寒初透;一是小栏干,一是东篱下;一是暗香盈袖,一是和月清 香;一是以人比花,“人似黄花瘦”,一是以花拟人,“花比人应瘦”。何其相同乃尔!至于易安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评者以为李后主以愁比江,秦少游以愁比海,化无形之情思为可视可感之形象,而至易安此词进而以船载愁,一个“载”字使愁有了重量,并影响于后人如张元干[谒金门]“艇子相呼相语,载取暮愁归去”。以至于王实甫《西厢记》变船为车:“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其实,以船载愁,易安之前,东坡即已开先例,其[虞美人]词:“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尽管如此,易安的创造性运用还是功不可没的,用之于其词中,恰到好处,妙语天成。另如易安[行香子]“草际鸣蛩”首上下片结句云:“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况周颐《漱玉词笺》引《问蘧庐随笔》谓辛弃疾[行香子]“放霎儿阴、霎儿雨、霎儿晴”即脱胎于易安词,这当然不错,但[行香子]结拍句式以单字领三个小句则似为定式,东坡同调词“清夜无坐”首结句即云:“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以上简说在于说明处于同个时代的作家其文化联系是多个方面多种方式并存在多种可能性的。
①沈曾植《菌阁琐谈》,中华书局版《词话丛编》本
文章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