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与叶嘉莹文学比较研究
一、李清照与叶嘉莹的才情积累
两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均是生活在书香门第之中,从小就受到父母深厚文化修养的耳濡目染,受到了可以说是当时很好的文化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清照与叶嘉莹既受到了父母的文学气息影响,同时又受到周围文化人士的感染,自小就养成了较高的文学气质。
1.书香门第的耳濡目染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生于北宋神宗年间,是婉约词派代表之一。其父李格非是进士出身,而且在文学、经学、史学、佛学等很多方面都有较深造诣,更是“后四学士”之一。当时李格非就有诸如“主诚伦”等非常有名气的论著问世,家中更是藏书上万册。李格非主诚直率的性格对李清照的词风有着非常大影响,是其“想起所想,写其所写”特点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母王氏更是出身贵族,文化修养深厚,也是自小饱读诗书,也算得上是当时较为有名的才女。可想而知,李清照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其自身性格必然会带有非常浓厚的书香气息。加之其自身在文学创作上的通灵,想不成为千古第一才女都甚难。
作为中国当代古典诗词领域的鼻祖,叶嘉莹也同样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叶廷远毕业于北京大学,其母李玉洁曾是女校教师。父母从小就培养叶嘉莹的文学修养,从习字到语文,再到数学等课程,均是由其父母或者其直系亲属亲力亲为。《论语》是其开蒙读物,也可以说《论语》直接影响了其最根本的文学气质,从内心深处给予她巨大的精神力量,以促使其在文学道路上更加坚定的前进。而且叶嘉莹从小到大,一直没有离开过诗词教育,很多时候她都是用文言给父亲写信,以加强其自身古文学识储备。这些贯穿其成长的文学培养,造就了叶嘉莹在古典诗词领域的深厚造诣。
2.不同的教育途径
从李清照和叶嘉莹的成长环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在受教育途径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李清照属于生活中的耳濡目染,她所生长的北宋时期,比较重视女性教育,而且社会文学氛围较浓厚。在这种大背景下,李格非更加重视对女儿文学修养的熏陶,也让李清照逐渐养成了直率的性格。但相反叶嘉莹所生活的年代和其家族性质,对于她的文化学习影响较为严重。很多情况下,叶嘉莹的所见所闻只局限于家庭内部。加之其自身性格内向,只能够自己在家学习,这也造就了叶嘉莹在古典诗词上的成功。后来,叶嘉莹还在辅仁大学师从顾随先生对“唐宋诗”进行了更为系统科学的研究。可以说,李清照文学修养是在家庭的耳濡目染情况下形成的,而叶嘉莹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
二、李清照与叶嘉莹的情感体验
两人的一生都可谓是坎坷曲折,异乡漂泊给她们带来的思乡之苦,促使她们的诗词能够更好地与社会融合,更富有浓烈的情感。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当时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文学爱好者,作为“太学生”也算是和李清照志同道合。从整体上来看,李清照年轻时的婚姻生活还是很幸福的。靖康之难是其生活上的重大转折点,在那之后,李清照就开始了其后半生的逃亡生活。加之丈夫赵明诚在逃亡途中的去世,年过半百的李清照独自生活在他乡,各种思乡思人情感逐一流淌在其后期诗词当中。
叶嘉莹从童年到青年一直都算得上是顺风顺水,在经过大学学习之后,她在文学上的造诣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但自从其离开北平,到南方结婚之后,整个人生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受到大陆解放的影响,丈夫赵东荪被台湾当局抓捕,叶嘉莹也受到牵连。虽然后来因为没有政治问题,叶嘉莹被释放,但此时的她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流浪者。但这并不是终点,在赵东荪出狱之后,一家三口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柔弱的叶嘉莹身上,她不得不整天在外为了整个家庭的生计东奔西走。这些苦难的接连打击,叶嘉莹只能依靠自己强大的内心死撑着,只能用诗词来宣泄内心无比巨大地生活压力。
两人的一生有着太多惊人相似的地方,从两人很多的诗词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到那种不屈服于现实的情感,又同时让人心生怜悯,既有对现实不公的宣泄,又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值得庆幸的是,两人的晚年生活还算是让人慰藉,正是从天堂到地狱的不同人生经历,才造就了两人在诗词史上的辉煌。
三、李清照《词论》对“词之特质”研究的肇始――词“别是一家”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和唐诗相提并论的也就只有宋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因为宋代词作家和词作品的数量,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作家李清照,她对于宋词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很大作用。虽然很多人都说李清照只是婉约派代表,甚至于李清照贬低豪放派词创作,但我们不能够仅从这一点评价李清照对于宋词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客观的说,李清照只是从词学规范和建构思想上做出评价,这种批判对宋词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正向的。李清照在《词论》中对词这一文体样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解释,就其与诗的区别提出了很多独特见解。李清照重视词的“协音律”,强调词所具备的的音乐性。“别是一家”说的提出,从本体论的角度确定了词在文学领域中的独特地位。
四、叶嘉莹对“词之特质”研究的总其成――“弱德之美”说
叶嘉莹从小就开始学习古诗词,特别是在海外研究之后,其对于古诗词的“词之特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她曾在《我的诗词道路》一书中强调了对中国旧诗评说途径的拓展,虽然说这些理论只局限在旧诗评说这一点,但这也算是对中国词之特质的分析。叶嘉莹一生经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使得她在“词之特质”上的研究更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弱德之美”说是叶嘉莹词学理论的核心,它的内涵是指在外界环境及其不利的情况下,只能采用更为约束和收敛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最深处的隐曲幽微之美。它既是叶嘉莹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其对中国词学研究成果,是将学术和人生的完美统一。
李清照与叶嘉莹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两位著名的诗词大家,自小就生长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之中,秀外慧中的性格及复杂多变的人生经历,给她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正是人生体验与感悟的交融,使得二人能够实现“小我”向“大我”的转变。她们是理性的,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够客观分析自己所欣赏的诗词;她们又是感性的,复杂的人生丰富了她们创作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