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录后序》是李清照为丈夫的文物著作《金石录》所写的后记。在丈夫赵明诚的这部文物学著作里,整理了他们夫妻俩收藏的上千种古代青铜器和碑刻上的铭文拓片,分别撰写了题记。因为每件文物上面刻着颂功纪事的文字,常常被当作文化的象征。而在这篇千古奇文里,她做的是文化的守护者。
书签一
文章开篇,李清照出嫁从此属赵氏的人。当时先父是礼部员外郎,明诚的父亲是礼部侍郎。丈夫赵明诚年方二十一岁,正在太学当学生。赵、李两家本是寒门,向来清贫俭朴。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意思是: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到东京汴梁的古玩市场,购买碑文和果实。
两人对着买回来的碑文一起欣赏、研究,自认为夫妻二人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文章里,凡是写到两个人志同道合,就会省略掉各自的人称代词,体现的是共同行动和亲密无间。后句:“相对展玩咀嚼”,用“咀嚼”,表现的是双关语,“碑文”是和“果子”一起买回来的,所以既是品味古玩,也在品尝果实。李清照不只是家庭地位和赵明诚平等,而且两个人有思想和文化上的深层次交流。
夫妇俩的和谐,还表现在: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意思是: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二人以猜中与否来定胜负,然后以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的便举杯大笑,常常把茶不小心倒在胸前衣襟上,反而饮不到一口。真愿意这样过一辈子!
很可惜,“甘心老是乡矣”仅仅是美好的愿望。李清照夫妇生活在北宋末年,他们结婚的第25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活捉徽钦二帝。赵明诚此时在山东做官,对着堆满屋子的收藏,在这样的情势下,李清照写赵明诚是“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即是恋恋不舍,又怅惘不已,心知这些东西必将不为己有了。
但更让人心痛、纠结的还在后面。赵明诚赴任;途中患疟疾。知道丈夫病倒了,又惊又怕,于是昼夜赶三百里,到后方知果然疟疾,危在旦夕。随后丈夫便不再起来,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此外更没有“分香卖屦”之类的遗嘱。”当今的我们看到这里,无论是何人,谁不是百感交集?再强的人,也会有天塌地陷的感觉,何况是李清照,一个女人!
书签二
接下来怎么办?《金石录后序》有接近一半的篇幅,都是在写丈夫去世后,李清照如何跟这些文物一起辗转腾挪。兵荒马乱之际,有趁乱劫掠了她一半的收藏。有人夜里在墙上挖洞,又偷走了五箱书画。除了应付这些明抢和偷盗,她想把那些礼器交给皇帝,甚至要乘船追到海上去。但是,连金兵都追不上的高宗,她一个女人怎么追得上?
她再怎么努力,也抑制不住这些文物被损毁、被盗窃的命运。最后手里只剩下几本书帖,她曾经一面自嘲愚蠢,一面爱若性命地保存着。应该说,她已经竭尽全力。再回过头看李清照,看她文青时代的生活,父亲的学识渊博,使她有着文化基因,再加上夫唱妇随岁月静好。传说下雪天,她会外出“寻觅”,寻找灵感,回到家便要找丈夫,和诗对句,而赵明诚被她难倒,并甘拜下风。
他们夫妻彼此理解,这源于他和丈夫有着息息相通的精神命脉。虽然她处的时代,是一个男权社会,竭力推崇三从四德,女性写诗不被鼓励,甚至边缘化。女人可以学,但是不可以写。这在历史上是有记录的。但是李清照,就是喜欢舞文弄墨,她对自己的文才有着自信和优越,这也养成了她特立独行的个性。她的生当作人杰就有一种阳刚之气。女人可以写和练,给了她生命的意义。
当丈夫去世,留下她在战火纷飞中逃难,十五车的宝贝丢失了一大半。她不像一般女孩精于打扮,婚后也不喜欢金银细软的物件。收藏古玩、字画和金石更是他们共同的爱好。所有的珍藏无一不是她和赵明诚美好爱情的见证。在生命之重的情形下,她跟渣男闪婚、离婚,一时之间的身败名裂、逃难使她受尽劫难、然而她拼着命没有被击垮,反而迎来了她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文学生涯的高峰期,这其中就是她的自传文《金石录后序》。
结语:
李清照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著名的女词人,但你也许不知道,她其实是宋代的文艺理论家,她的《词论》是一篇极有重量级别的论文。胡适说过: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有天才的女子。比起才华横溢,果敢好胜的少女,《金石录后序》里则是一个刚毅坚忍的李清照。她用一生所受的磨砺,忍耐,塑造的是一个有文化担当的千古文人。《金石录后序》这篇千年奇文,更多地展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坚守和坚忍。有了这种写进文化情感里的坚忍,才有抗战中守护文物大迁徙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