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李清照和苏轼同为宋词的大家,分别为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领军人物,他们之间对词作的观点有分歧也是正常的,但是他们也有共同之处。

  • 苏轼先期提出了词作观点“自是一家”,同样李清照也提出了“别是一家”的论调,这是一脉相承的。

  • 然而,李清照在《词论》中为什么大肆批评苏轼呢?

  • bccfa84bf52b4b1793efbd9d2ff33a90.jpeg

  • 其一,从《词论》创作时间看,李清照是带有私人情绪的。

  • 公元1089年,李清照创作 《词论》时,年仅25岁,她的父亲李格非刚去世不到一年的时间。

  • 李格非是怎么死的呢?与北宋那场涉及王朝命运的“元佑党争”息息相关。

  • 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的革新变法,接连被贬南蛮之地,以至亡于北归途中。

  • 而元佑党争之时,李格非是保持中立的,却被变法派排斥,也遭受仕途之祸。

  •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李清照是1101年嫁给赵明诚的,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和苏东坡是有政治过节的。

  • a0501cc4e7104dac846cb9759c95f384.jpeg

  • 下面发生的故事情节就更有意思了,1091年赵挺之弹劾苏东坡,1092年李格非实则相反,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就是说苏轼非常欣赏李格非。

  • 那么,这就麻烦了。变法派认为李格非站错了队,活生生的 给他扣上了“苏轼一党”的帽子,实际上是比窦娥还冤呀。

  • 这时候,已经成婚的李清照是清楚的。

  • 李格非去世后,阅历不深的李清照更是气恨不休,认为这一切的遭遇都和苏轼有关,所以在《词论》中大发私愤,对苏轼乃至苏门学生的词作水平大加批评。

  • 1c01d8fbfe14497eb7ac9b73904a6021.jpeg

  • 还不到“三十而立”的李清照俨然还是个大家闺秀的性格,错误思潮的大脑指挥了不切合实际的行动。

  • 其实,争议也是个好事,这也正说明了宋词的发展正在独立于诗之外,逐步成熟定型。

  • 其二,从批评内容看,年轻的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作观点已经显露雏形。

  • 李清照在《词论》中是这样批评苏轼的:

  •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 其中,苏子瞻就是指的苏轼(字子瞻),李清照这样认为,晏殊、欧阳修、苏轼三个人学问是可以的,但他们写的词哪里是词啊,分明是乱打标点符号的诗。

  • 李清照的观点也凸显出来,诗是诗,词是词,各不相同,别是一家,她主张词要合乎音乐,才是正道。

  • 从“词”的发展历程看,是从“燕乐”演变而来,最早被称为"曲词",每个词牌都自己独特的音乐旋律。

  • 正因如此,词人在填词的时候应该符合词牌本身的音乐旋律。

  • 9b029b19be5c472194650379b8138030.jpeg

  • 李清照词作的突出特点就是语言清新自然而又富有音乐美。她的语言明白家常,能“以寻常话度入音律”,化欲为雅。她那些熟知的词先不谈,比如这首《行香子》吧,其中这样写到:

  •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 可以说,细细品来,韵味无穷。

  • 那么,苏轼通不通“音律”呢?绝对是懂得的,并且也是擅长的。

  • 李清照与南唐后主李煜、北宋妓粉柳永是婉约一派,后来更成了集大成者。而苏轼呢,另辟一路,属于豪放一派。

  • 他们对词的发展有共性之处,更有不同之别,这样才使宋词的发展璀璨辉煌。

  • 单就精通音律调和与适用固有音律而言,李清照抨击苏轼写的词是"不协音律",基本就是长短不一样的诗,也是一己之见。

  • 李清照看词写词用词是用静止的眼光,而苏轼是用发展的心态去对待。

  • 2ea85b7d1f9d4b5586099c5454f1948c.jpeg

  • 其三,从讨论王安石的一首词来说,李清照与苏轼也是别有洞天。

  • 王安石写过一首词,名为《桂枝香·金陵怀古》,全词如下:

  •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 这是一首怀古词,王安石面对着金陵城,怅惘不已,一时间想起了他心爱的北宋王朝,对历史的兴亡感慨万分,借怀古而叹今。

  • 作为主张变法的政治家王安石,写的这首咏怀之作,无论是立意还是格局,都大气的很。

  • 61fe22ca3012482da9aadc61730e32cd.jpeg

  • 可是,这首词一经问世及传播,就受到了多方争议,以往的宋词大概都是如柳永词一般凄美、哀怨,全没有此词中"登临送目"的豪放。

  • 对此,苏轼倒是颇为欣赏的,虽然他与王安石有政见不同,但是他却对事不对人,这也是别人学不到的达观处世,这就是不可复制的苏东坡。

  • 他认为,这首词写的别具一格,敢于突破,使人眼前一亮,不落俗套,实际上也影响了以后苏轼的词作风格,终成豪放词派一代宗师。

  • 然而,李清照对此词则全不以为然,正眼也瞧不上。她是这样评价的:

  •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 王介甫也就是王安石(子介甫),李清照的意思是说,王安石的散文有西汉大家之作,这点不可否认。但他要是写起词来,则根本不具可读性,人都要被他笑倒。

  • 苏轼的“不通音律”和王安石的“不可读”,都是李清照的一家之言,更何况是一位25岁年轻而乱心的闺中少妇呢?


  • afd94f11-1a5a-4e29-b7ab-3c47a4ebe4f5.jpeg

  • 结语

  • 历史的发展轨迹是公正的,争鸣也带来了宋词的繁荣。

  • 人世间总会有一次又一次的“华山论剑”,没有什么永久的盟主,在意的只是一时的荣华,走的最远最久的永远是兴趣者、探索者和坚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