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age.png

  •      在词史上,李清照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她的特别在于,和一般女作家不一样,批评家是把她当作“作家”看待,而不仅仅是“女作家”。

  •    在宋代词史上,她的名字可以和柳永、晏几道、秦观、苏轼等人并列,可见已经受到普遍的承认。一般评论女作家,经常使用的语言是“没有巾帼气”,言外之意是,将其放在女作家的行列中,非常突出。可是对于李清照,人们没有把她安放在巾帼队中,而是作为一个普遍意义的作家,来认识其价值的。这也就意味着,人们更为看重的是她的作品,而不是性别。而她的作品也确实可以当得起词史上的杰作,《声声慢》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批评家大都认为,这篇作品写于南渡之后,是李清照经历国破家亡夫死的惨痛之后,写下的感情记录。以词写愁,颇为常见,但李清照由于特定的生活经历,还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仍然能够把这个传统主题写得充满创造力。

  •    李清照有一个非常美好的过去。现在,她所拥有的一切都随着金兵南下,而完全被摧毁了,难免产生梦幻感,所以要“寻寻觅觅”。但寻觅的结果,当然是“冷冷清清”,所以,她的心境也就注定是“凄凄惨惨戚戚”的了。由于这样的感情基调,她对天气的变化格外敏感,欲以酒抗寒而不得,一切都是由于沉浸在往事中无法自拔。前人写物是人非,往往以燕为题材,所以刘禹锡《金陵五题》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描写。李清照写雁而不写燕,乃是由于这个季节,她在江南流离,无法类比于燕的归巢,也就更显得具有漂泊之感。当然,即使是过雁,也不可能是旧识,词人不过是强调无法宁居的感情罢了。

  •    过片从仰视转为俯视,是一种自然流程,也是刻意的安排,不仅是写实,也暗含回忆,从而和上片互相呼应。关于李清照和赵明诚,有一个人所共知的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元伊世珍《琅嬛记》)。可是,现在,即使是黄花茂盛,也无心去摘(重阳节往往摘菊花插在头上),只能任它飘零在地,更不要说吟诗作词的心情了。而人们所共同拥有的经验就是,欢乐之时易过,悲伤之时特别显得漫长,所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清初的彭孙遹在《金粟词话》中对这一句评价非常高,云:“李易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李清照曾经在《念奴娇》中有“险韵诗成,扶头酒醒”的描述,可见她是善于押险韵的。这个“黑”字,正是个险韵,很难押,但作者却用得既稳妥,又自然,艺术表现力惊人。而那点点滴滴的梧桐细雨,正是这个感觉到度日如年的主人公融合视觉和听觉的自然表现,于是,最后也就自然地点出主题,逼出一个“愁”字。事实上,通篇都是在为这最后一个字做铺垫的。

  • image.png

  •    这一首词是李清照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历来极受推崇,据今人统计,在千年以来的百首宋词经典名篇中,位列第三(王兆鹏、郁玉英《宋词经典名篇的定量考察》,《文学遗产》2008年第6期),卓异之处不少。其中最突出的,是叠字的完美运用,体现出新奇的艺术创造力。前人已经指出了这一点,如南宋张端义《贵耳集》云:“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卷上)作为和李清照年代相去不远的人,张氏已经发现了这个特点,肯定也代表了当时的群体意见。不过,张氏的评价还是显得太概括了,现代著名学者、词人沈祖棻先生对此词的叠字,特别是对开头七组叠字,有非常细致的精到分析:“‘寻寻觅觅’四字,劈空而来,似乎难以理解,细加玩索,才知道它们是用来反映心中如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无可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夔《鹧鸪天》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溃、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担承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如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然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四字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凄凄’一叠,是外之环境与内之心灵相连接的关键,承上启下。在语言习惯上,凄可与冷、清相结合,也可以与惨、戚相结合,从而构成凄冷、凄清、凄惨、凄戚诸词,所以用‘凄凄’作为由‘冷冷清清’之环境描写过渡到‘惨惨戚戚’之心灵描写的媒介,就十分恰当。由此可见,这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宋词赏析》)

  • 文章来源:《文史知识》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