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悲情词中的愁绪

image.png

    在中国古代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文学毫不例外地打上男性的烙印。然而,李清照以出色的悲情词、易安体、“词别是一家”论……使得那些以文学自居的须眉们自叹不如。特别是易安的悲情词,其中愁绪不知打动了多少人。有“绿肥红瘦”的惋叹、“梨花欲谢恐难禁”的叹惜;有“此情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人比黄花瘦”的情愁、“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的无奈;有“独自怎生得黑”的凄苦、“人在何处”的落寞。李清照以其特有的细腻情感谱写出一缕缕泣人的愁绪。 
  李清照生活经北宋至南宋,其词不论是在身前还是身后,都为世人所称道,更被后人推崇为“婉约之宗”。她提出了“词别是一家”论,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沈去矜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①。 
  李清照一生饱尝了人间的甘苦,经历了少时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度过了婚后幸福美满、甜蜜似糖的美好生活;同时又忍受着深闺的相思之苦,甚至后来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之变故,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无忧无虑的:曾“沉醉不知归路”,从而“误入藕花深处”,结果“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也曾“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最后“见客入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但李清照不同于平常女子,更加细腻多感。再加上青春时期的敏锐多感,于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词作便点染上了惜春伤春之闲愁,表现出了青春易逝的感伤。 
  一首《如梦令》便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惜春伤春之愁、青春易逝之叹。 
  昨夜雨疏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image.png

  此小令全篇无一“愁”字,而惜花伤春的忧愁却层层渗透在女主人公的形象之中。起首两句包含了无限的惜花之情,因花儿将被风雨摧残而忧愁,从而借酒消愁,酒醒之后关心的仍是海棠。词人明知海棠不堪风雨的揉损定是一片狼藉,但不忍亲见,便试问侍女,问得多情,答得冷漠,词人不禁冲口而出一句更加深情的“知否,知否”来。词人为花而恼、为花而醉,实则是惜春伤春,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这种对青春美好年华的珍惜是每个情感细腻的女子共有的,对待字闺中的李清照也不例外。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虽充满天真烂漫,可并不是没有一丝惆怅。这般朦胧的愁只是青春期的心灵萌动,这时的淡淡闲愁并不是生活中的主调,可以说是她用清新的笔调对少女闲愁的咏叹,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赵明诚,夫妻俩倒是志同道合,喜欢吟诗赋词、收集金石文物,两人的关系甚至达到了“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境界。但好景不长,正如前文第一节中所述:挚爱的夫妻俩经历了分分合合,后来赵明诚又纳妾,并有章台之游,再加上没有孩子。这对深爱着丈夫、以丈夫为自己生活生命中心的李清照来说,无疑是个打击。或许有很多的无奈,但更多的是对丈夫的思念、痴怨。 
  别离,这对于专情、深情的李清照来说,使她原本充实平和的心灵变得孤独寂寞。在离别的日子,李清照便寄情于词,奏出了一曲曲思夫之歌,伤感中夹杂着丝丝甜蜜,情愁中暗藏着淡淡幸福。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抒发的是词人与丈夫离别后的相思之愁。“红藕”是户外之景,“玉簟”是室内之物,首句便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的感受点染出清秋季节,烘托出词人的凄凉心境。接下来的五句写了词人一天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独”字道出了她的心情,月满西楼,看着云中的大雁,思及“谁寄锦书来”,然而月圆人孤单,锦书未至,枉望断天涯,徒添寂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比喻时光流逝,青春易逝,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自己有相思之苦,由己思人,可见夫妻两人心心相印。明代王世贞说:“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可谓憔悴支离矣。”② 

4_??.jpg  

在婚姻生活中,李清照有喜有忧。相比其他普通女子而言,她是幸福的,寻得了如意郎君,也很甜蜜。只是期间的分分离离使原本感情就细腻的李清照生出颇多情愁,心中充溢着对丈夫的思念。此时的情愁较少女时代惜春伤春的闲愁又多了几分鲜活,不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有点“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的味道。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正值金兵大举南下,此后李清照便走向了苦难的深渊。先是靖康之变,汴京失陷,接着丈夫病故,孤身一人漂泊流离,开始了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涯。人在他乡,孤苦伶仃,李清照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已故的丈夫和破碎的家园故国。 
  南渡之后,李清照饱尝了乱世的痛苦。在寡居的数十年里,李清照凭着对亡夫深切的眷恋支撑起自己的生命,慰藉自己的灵魂。一首《声声慢》道出了她一人的孤冷凄惨,倍加思念亡夫。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作于南渡之后,“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夫妇迁到南方。不久,赵明诚因染疾而死,孤苦无依的李清照辗转于金华、杭州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上亡国之痛、丧失之悲,使这位知识女性完全改变了年轻时那种优雅闲适的生活,由一位贵族妇女沦落为孤苦伶仃的孀妇,此时她已五十二岁了”③。   “寻”是词人的处境,寻觅无所获。“冷”是词人的心情。“凄惨”是遭遇,戚是伤痛至极。开篇七对叠字,将极度的忧愁和哀痛之情跃然纸上,将一种愁苦难堪之情自胸腑中薄喷而出,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弦。在“乍暖还寒”的深秋,淡酒抵不住寒风,心情更惆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南飞的大雁使词人回想起从前:那时也有夫妻分别的离愁,但仍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期盼,而现在大雁如故,人却不在了,词人不禁悲从中生,既有家国之恨,又有个人之愁。下阕由回忆转向了眼前。“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以花写人,人花俱憔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雨打梧桐的凄凉之声,声声催泪。国破家亡,再遭遇惨淡雨夜,词人怎经得起这样的伤悲。“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词人绝望的悲鸣、无助的呻吟。 

image.png  

李清照南渡之后的词中愁不再是少女时代惜春伤春的闲愁,不再是婚后夹杂甜蜜的思夫盼夫的情愁,也不是一般的家国乡愁,而是经历了大苦大难、大悲大痛之后从心底里流出的带血的悲愁。这种悲愁在她后期词作中一直很浓:有“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的无奈,有“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的物是人非,有“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的落寞,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的苦楚,也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愁绪……李清照晚年词中唱出了山河破碎、背井流离的心痛,道出了丧夫寡居、被陷受骗的悲痛。 
  李清照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特别是晚年,经历了太多苦难伤痛。正是这常人难有之愁、常人难言之悲,铸就了她的名篇。从李清照的悲情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少女时代李清照的淡淡闲愁,可以看到离别少妇的思夫情愁,更能感受到晚年她的悲愁。她的悲情词在幽怨、哀婉中展现出凄美动人之情。她从女性特有的视角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内心的真实情感和现实的遭遇。李清照的一生饱尝了太多苦难,又岂是一个“愁”字能概括的?李清照的词中包含了太多愁,岂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的?

注释:

 ①王恒柱.李清照研究资料汇编(上)[G].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517.

 ②王恒柱.李清照研究資料汇编(下)[G].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559.

 ③卢晋,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K].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李明.浅析李清照少女时代惜春思春闲愁[J].成人教育,2009(269):90-91.

 [3]仲微微.满怀无处释    落笔成词泣鬼神[J].世纪桥,2010(192):55-56. 

[4]李星.解析李清照词中的“愁中愁”[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60-61.

 [5]徐建委,刘峥.李清照词赏读[M].北京:线状书局,2007.

 [6]王恒柱.李清照研究资料汇编(上)[G].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

 [7]王恒柱.李清照研究资料汇编(下)[G].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

 [8]卢晋,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K].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 

[9]王丽霞.李清照后期词写“愁”的艺术浅论[J].中国校外教育,2009(08):379.

 [10]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王妍.情到深处愁苦生——论李清照后期词的愁美境界[J].文学传媒,2009(7):112-113. 

[12]晏义玲.论李清照婚后词作的悲愁美[J].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9-22.

 [13]刘晶,刘素芝.李清照“愁”词初探[J].科技资讯,2009(11):196. 

[14]李清照,着.李月张敏鹏,编校.李清照词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5]徐北文,石万鹏,选注.李清照诗词选[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