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_??.jpg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作品译文

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应是李清照晚期作品。依词中“仲宣怀远”和“莫负东篱”两句,这首词大概作于李清照南渡后不久,时间大约是公元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那时赵明诚正在江宁任知府。

此词写作时间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李清照“晚年流寓越中所作”,当时赵明诚已去世,“茶苦”和“梦断”二语是暗寓作者的亡夫之痛。 

文学赏析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因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胸熏香,沁人心脾。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酒阑”谓饮酒结束的时候。“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瑞胸”,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上片叙事,主写饮酒之实“秋已尽,日犹长”写作者个人对秋的感受。“仲宣”句用典,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著名的《登楼赋》,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这两句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犹”、“更”这两个虚词,一写主观错觉,一写内心实感,都是加重描写乡愁。结句是为超脱语。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随分”犹云随便、随意。下片写饮酒之因,是对上片醉酒的说明: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之想,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其晚年流寓越中所作,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 

???-??.jpg

各家评论

林家英《〈鹧鸪天〉赏析》:

……作为一位明慧睿智而又经历了生活磨炼的女词人,她终于以豁达的心胸撇开凄凉感伤的情绪的折磨,唱出了“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趁着东篱黄菊盛开,何不把酒临风,欣赏这傲寒奇葩?这歌唱,源于女词人的明智,换言之,来自她对入生的真切领悟。正如有的词家所称,“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轼)、辛(弃疾),非秦(观)、柳(永)也。”(沈曾植《菌阁琐谈》)豁达明智也好,“倜傥有丈夫气”也好,都是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这位杰出女词人精神面貌、艺术风格的生动例证。这首词音律流美圆润,如珠落玉盘。初读时,首先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受。可是,细加玩味,便能欣赏到它跌宕的情致。上下两阕在层层抒写深秋凄凉情景之后,都能自然地撇开愁情,别开生面,恰如陆游所吟咏的越中风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篇末展现东篱把酒赏菊的情景,虽系日常生活的叙写,却饶有象征意味。东篱黄菊在风刀霜剑威压下盛开,高标独立的气韵,和女词人暮年飘零异乡,依然坚忍不拔,攀登文化艺术的高峰,创造出像《声声慢》这样不朽词章的精神风貌,可谓神似。这首词以“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开篇,写清晨,情景凄清。但是它以“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完篇,写黄昏,色调明丽,给人以美好的遐想!为有女词人的豁达明智,在这晚风萧萧人锁窗的漫长秋夜,她的身心该会更安宁一些吧!这首同的结尾,堪称馀韵留春! 

平慧善:

此词当作于南渡以后。以悲秋升头,“寒日”二句,极言秋日萧条。下面既饮闷酒,又烹苦茶,梦断难眠,瑞脑香浓,是词人寂寞的秋晨生活的反映。“更喜”、“偏宜”是词人自我宽慰,不能作正面理解。上片情景相生,下片直抒胸臆。以王粲思乡,点明词人悲秋的原由。在唱出“更凄凉”的悲音后.结拍二句突转,以悲秋始,醉秋终。须知强解愁容,愁容难解,人儿孤独凄苦之情更浓。但妙在含蓄,词人不写尽而让读者意会无穷。醉酒东篱的黄昏又与“寒日萧萧”的清晨相呼应,构成一完整的抒情画面。 

杨海明:

这是一首悲秋之词。这一类题材诗词,我们在前人那里,已经见得很多很多;然而细读李清照这首《鹧鸪天》,却仍然“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地感受到新鲜之处。这就启示我们:这首出自女词人晚期之手的词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蕴和独特的艺术美感——而这两者,又都通过词中抒情形象的多侧面来表现出的。拿现今小说理论来讲,就是塑造了一个由多重性格所组合而成的复合的抒情形象(也即作者的自我形象)。但是,李清照却又非一个普通的思妇或怨女可比——她更是一个才女、甚至是一个巾帼须眉!因此我们便在女性作者的形象之外,又看到了某种程度的士大夫相(或者也可说是:嗅到了某种程度的士大夫气息)。我们知道,李清照其人,虽然身为妇人,然而却又具有着一般女性、甚至是普通男子都不能企及的志向和才华,这就使她的词作在柔情之中还流露了骚人墨客式的雅趣……因此李清照所写的很多词作,就不仅体现了女性作者常有的那种婉约细致的特色,而且另还带有某种士大夫文人(男性)的气息。这首《鹧鸪天》,就正好体现了那种男性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比如词中写到的“酒阑更喜团茶苦”“不如随分尊前醉”,就倜傥有丈夫气,并无闺中女子那种扭捏软弱之态。这就使这首总体是柔的婉约词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刚性风格。柔与刚的适度的结合或统一,就是它独特的艺术美感之所在……这首词就不仅是一首普通的悲秋之作,而且是一首“伤心人别有怀抱”的悼亡之作。拿这把钥匙来开这首词的词境,我们就可以豁然开通:“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其第二句暗化贺铸的悼亡名句“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鹧鸪天》,一名《半死桐》),同样表达了她悼念亲人的悲苦心情。因之接下来“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两句。“茶苦”和“梦断”二语,也都暗寓着亡夫之痛……“酒阑更喜团茶苦”。难道真的是这样玛?非也:此喜实乃一种生理上的快感:饮酒之后,苦茶最宜解酒;而实质在心理上,却无论是借酒浇愁的独酌和解醉饮茶的独啜,其内心世界都是苦涩的,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下句“梦断偏宜瑞脑香”也就同此写法:“梦断”者,好梦已断、斯人长逝也;但梦醒之后,却又“偏宜”燃香独坐、默然沉思,这里同样写出了她内心的孤寂。故而这两句词句,一方面写她十大夫式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却又“波峭”地写出了她怀念亡夫、独栖空房的苦闷;与上两句词语,便组合成了一种深悄清冷的悼亡词境。 

孙崇恩:

这应是李清照南渡后感时伤离的怀乡之作。此词的写作时间,有人认为“当作于建炎二年在建康时”;有人认为“晚年流寓越中所作”。李清照南渡后居建康之日,其词作主调较深沉,内容多为感时伤乱,怀乡念国之情;当流寓越中后,其词作主调不仅深沉,而极沉郁、凄苦,内容多为飘零之苦,孤冷之悲,身世之感,家国之痛。从此词的主调和内容来看,当为南渡之初居建康时作。上阕起笔“寒日”“梧桐”两句,写清晨深秋凄凉景色,移情于物,含悲秋伤时之情;接着用“酒阑”“梦断”二句,写酒后喜茶,梦醒闻香,委婉含蓄,写出孤寂无聊的心境。下阕笔势转折,起笔引王粲怀远典故,借古寄怀,发思乡之凄情;结尾二句化东篱把酒典故,婉曲蕴籍,抒怀乡之忧思:全词委婉含蓄,跌宕有致,含意深远,曲折地表现了女词人极其苦闷的内心世界,抒发了她极其深沉的乡思之情。 

刘瑜:

此词结句甚为精彩。《艺概·同曲概》中云:“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尽”,很有道理。此词末句宕开,本来乡情浓重,心绪凄沧,用酒浇愁,却说“莫负东篱菊蕊黄”。辛弃疾《丑奴儿》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本来愁绪满怀,说了也无济于事,故“欲说还休”。结句宕开,“却道天凉好个秋”,无限抑郁怅惘之情于言外。两词结句如直抒胸臆,便僵直枯燥,缺乏了艺术的生机。宕开一笔,别出远神,境界全出,更引起读者冥想遐思,获得特殊的美感享受。 

文潜、少鸣: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词作开首便点明这是深秋时节的一天,带着寒意的阳光透过锁窗,洒落在室内。词人此时尚未出户,透过窗棂,目光落到庭院中的梧桐树上。已失去往昔婆娑身影的梧桐,在瑟瑟秋风中对“夜来霜”,已由畏惧而转恨。词人此时的情感,是浸透在具体的物事刻绘上。以“寒”饰日,可见词人内心已无任何温暖可言。“日”本无声无形,却以“萧萧”形容,更见词人内心之心旌寒冷。此外,梧桐本亦无情物,词人却言其“恨”夜晚之霜。此一“恨”亦词人之恨,因为日已萧萧,夜又何以堪!因自己心寒,故觉得日光亦寒;因自己恨夜长孤寂,故言树亦有恨。首二句的描述,使人想到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这两句是说昨夜以酒浇愁,喝得过多,今晨醒来,便思饮浓酽的团茶;醒来梦断,闻到瑞脑的香味,感到很是惬意。这里有两个词颇耐人寻味,一是“酒阑”,为何酒阑,决不是前期那种的情调:“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而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还有一词是“梦断”,词人所作何梦,“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诉衷情》),词人自己的词句便是其最好的注释。所不同的是,这二句写的是寻常事,看似不经意,却蕴含了无法排遣的乡愁与怀人的愁苦。词作上片的叙写由远及近,把自己深深的愁绪与痛苦,附着于外在物事的描写上,颇耐人咀嚼。“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秋冬之白日本已较春夏时为短,但词人却觉得“犹长”,这就很让人寻味了。这种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之间的反差,表露了词人的寂寞伤时、度日如年愁绪之深。接着词人以王粲登楼思乡的典故,寄托了自己生逢乱世、流徙他乡的思乡之情。王粲……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句,其情形与李清照颇为相似,故词人借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过,王粲之所以羁留他乡,是因为个人仕途不得意,不愿回去;而李清照则是为环境所迫,有家归不得,所以说“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末二句,词人把笔宕开,说与其作无可奈何的怀乡之想,不如依旧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不要辜负了这眼前盛开的菊花。这里的“不如随分”,实是词人无可奈何,故作宽慰之辞。这与上片“酒阑”二句,如出一辙,看似写闲情,写雅事,实是以乐写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