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 冲关品鉴赏

  • 8cb1cb1349540923755b0a66f584e70fb2de49de.jpeg

  •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 主旨

  • 描绘了李清照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表达了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


  • 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凄婉爱情故事的背后

  •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宋徽宗时礼部员外郎,在李清照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她琴棋书画。在父亲的栽培下,李清照到了少女时期便能执笔属文,展卷吟诗,能写娟秀灵动的好字,书画、音律样样精通。父亲常常带她在身边,与众多文人墨客一起切磋。这样的家庭教育为李清照后来出众的诗词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李清照的才华横溢,让她在当时名声远扬,但是她也万万没想到的是因为自己的才华会遇到自己余生的挚爱——赵明城。

  •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相识缘于一次美丽的邂逅,元宵佳节,两人同在相国寺赏花灯,在李清照从兄李迥的介绍下二人正式相识。赵明城对李清照的才情早有耳闻,见到本人后,更是对端庄秀丽的她生了爱慕之意。情窦初开的两个人就这样一见钟情,回家后赵明诚便向父亲赵挺之谈及此事,于是两人的亲事也就被提上了日程。

  • 18岁的李清照就这样嫁做人妇,不是因为封建社会的家庭联姻,而是因为爱情,这在那个年代是很难得的。婚后两人的生活甚是甜蜜,恩爱的两个人相敬如宾,感情和睦。两人常常吟诗作对,夫唱妇随,这对神仙眷侣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在赵明诚的感染下,李清照也开始对金石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丈夫一起收集、考证。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时,李清照更是以她超群的记忆力,渊博的知识协助丈夫顺利进行。

  • 两人当时都是富贵人家的子弟,但是他们依旧“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生活极其简朴,他们把大多数钱财都用来购置金石书画,短短几年时间,上千卷钟鼎碑碣之文书就堆满了他们的书斋“归来堂”。在爱情的滋润下,李清照的诗词创作也达到了新的高峰。

  •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由于政治原因,他们两家均受到迫害,家破人亡后,丈夫的仕途也随之多舛,两人聚少离多的日子让李清照的相思之苦积重难返。不久之后,丈夫在疾病和繁重的公务折磨中离去,李清照唯一的精神支柱也毁灭了。从此,李清照一个人开始了漂泊不定的生活,只能靠丈夫留下的金石书画来怀念。尽管仍有人献殷勤要照顾她,但是她内心对丈夫的执念让她宁愿自己的漂泊。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苦是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更是她对无情命运的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