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人的幸福指数偏高的宋代,李清照可以称得上是神一样的存在。正如一位学者所说:
李清照之美,性情第一,诗词第二。
之前小赫赫想大家介绍过李清照在早年间的一首词:李清照的早年作品,写出豆蔻少女萌动的爱情,最后一句生动极了!
早起李清照的词风多体现了少女闲暇时分出外游玩的快意,随着宋朝偏安一隅,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背井离乡,迁居外地,她的词风也随之改变,变成了让男子都感到惭愧的颇具胆识的“硬汉”之气。与一般的才女相比,李清照是颇有胆量的。这一点体现在李清照敢于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来鄙视自家丈夫,更加体现在敢于用: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来讽刺南宋朝廷上。
李清照的这份胆量,不仅用在写实方面,更是用在了填词上。填词时,李清照的选择也是比较苛刻,一些软塌塌的词牌根本不会放在眼里,经常会模仿一些高难度的词牌。
比如欧阳修的《蝶恋花》,李清照将该词的第一句“庭院深深深几许”写成了名篇《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还有唐代诗人韩偓曾经有一首名不见经传的《偶见》,在李清照引用模仿之后写就了著名的《点绛唇》,瞬间火了,这也算是翻唱带火原唱的最早的范例了。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看官们看到这里是否对李清照的“翻唱”艺术佩服无比,别着急,这些对于今天小赫赫要为大家介绍的这首词而言,都是“洒洒水”。
“丑奴儿”牌下有不少名家之作,其中包括辛弃疾、秦观、李煜等人的经典,尤其是辛弃疾的那首更是人尽皆知: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李清照在填词时,显然对词牌子就不太满意,因此在词牌中添加了2个字,完成了一首《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此词作于丈夫赵明诚去世不久。正逢不惑之年的李清照,流离失所,在一个秋雨之夜,想到了往事、故人久久不能入眠,写下了这首词。
全词开篇和结尾都别具一格,堪称翻版中的经典。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开头就惊艳众人。
这棵大芭蕉究竟是谁种下的,竟然把整个庭院给遮盖了起来,本来就阴暗的院子现在更加不见阳光。再看看,芭蕉树上的叶子,蕉心长卷,一叶叶,一层层,不断地向外舒展,布满了这个深深的庭院。芭蕉满庭,这是一派典型南国秋天的风景,因此这一句不仅交代了李清照所处的位置,也奠定了整首词的基调:愁。
庭院的芭蕉叶一片片相互依恋,可看看自己,却独身一人,听着这绵绵秋雨,怎能让然不惆怅、不伤感呢?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外面的秋雨绵绵,一夜不断,心里的愁滋味更是渐入眼角,听雨思人,睹物伤情,内心的愁顿时变成了流在枕间的泪水。我这个本来属于北方的人,却呆在这南国,本就不适应,外面的芭蕉和夜雨又来和自己作对。
万般无奈之下,李清照索性不睡了,披上衣服,起来听雨,看着秋雨能闹到何时。
句尾的“不惯”与开篇的“谁种”对应,处处令人怀念北国,抒发着自己的思乡之情。
吉林大学教授喻朝刚《宋词精华新解》:
此篇写于南渡以后。词人因见芭蕉而起兴,触景伤怀,抒发了流落异乡、怀念故土的寂寞愁苦之情。李清照这种背井离乡的寂寞凄楚之感,产生于国亡家破夫死以后,不同于平常环境中的羁旅行役和离情别绪,具有深广的现实意义。当金兵入据中原后,被迫离开故土、逃亡南方的“北人”,何止干千万万!
难得的是一位女子竟有这样的家国情怀,该词意义深远之外,而更难得的是李清照 在原词牌中添加了2字却保持了格律的工整。
在李清照写完这首词后,两宋再无名家用这个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