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世文人或者评论家眼中,宋词被分为两派,一派是豪放派,另一派是婉约派。然后根据词风将词人归于婉约或者豪放,这个分门别派久而久之成为人们记忆中,潜意识的就将词人归为某派。
正是这个刻板的印象限制了大部分人了解词人的真实面貌,纷纷将他们脸谱化,一个个都定型。譬如,提起苏轼,他就是豪放派的,提起李清照,她就是婉约派的。基于这个分类,他们的作品于是被精挑细选的分派到各自的那一派。
但是被归类的词人不可能只写一种词,譬如以婉约派词风影响后人的李清照,其实并不全部写婉约词。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她的《渔家傲》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阙六十多字的词,描写从天上星河到地上蓬舟,中间差了九万里,通过这首词彷佛就看见了九万里所有的景象,使读者置身于天地之外一览众山小,而且还有人物对话、意境宽阔,神韵俱佳。完全看不到婉约的迹象。
这样的词风放在宋词中,即使算不是唯一,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就算以豪迈著称的苏轼、辛弃疾也没有几个类似的句子,完全一副飘然欲仙的样子,将自己置身于大众之外,彷佛我就不是凡夫俗子,本来不属于人间!直接与天帝对话。
这个意境和李白的:“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一样但更宽广。一句九万里风鹏正举包揽了上阙的景象,又勾勒出后句的蓬舟。从天上到人间,来了一个无缝衔接。
正是因为这样,完全超出了后人对他的影响,不是自己熟悉的那个李清照,也不应该是《漱玉词》中应有的句子。歪史猜测,这阙词应该作于南渡时期,金兵进逼,朝廷逃入海上,李清照丧夫之后也被迫逃亡海上。
联系上下阙,九万里风鹏正举反映出南渡前后对比北宋时期千帆竞舞,南宋时候风吹蓬舟。与本人遭遇一样,前期夫唱妇随,后孤独都失意。
但是历来评家都没有多看婉约之外的李清照,再加上后世理学家的偏见,所以李清照被定格在婉约派。
靖康之变既是宋王朝的改变,也是李清照的改变。南渡以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失去一部分依靠的力量,多年来收集的藏品书卷随后散失殆尽,本人又再嫁,这也成为后世理学家攻击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