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在问答里遇到了这个有意思的问题: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为什么不是“风疏雨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我看到不少人说不行,原因呢,有的是说格律不对,有的则分析了雨疏风骤和风疏雨骤的不同,答案以否定居多。这个问题似乎有些无聊,不过今天也没什么话题可以讲,老街就说一说这个“雨疏风骤”,也许对于一些朋友有一点点启发。

一、 格律上不允许“风疏雨骤”吗?

很多人以为“风疏雨骤(平平仄仄)”不符合《如梦令》的格律,老街觉得挺奇怪。我看到有朋友列出了《如梦令》的词谱:

u=1142810172,2475281454&fm=173&app=49&f=JPEG.jpeg

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中仄仄平平仄。

我不知道这是在哪里截的图。这个词谱中,第五个是”平“,所以有人说不能“风疏雨骤”,因为雨是仄声。不过,在我们最常使用的《白香词谱》和康熙时期的《钦定词谱》中,第五个字是可平可仄的:

“如梦令 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 后唐庄宗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叠句残月落花烟重。⊙● ⊙●  ⊙●◎○⊙▲※ 此调以此词为正体,第五、六句例用叠句。“○”标平声、 “●”标仄声 、“⊙”标应平可仄 、“◎”标应仄可平、“△”标平韵 “▲”标仄韵 。

我们今天看到的词谱形式是明朝人根据唐宋词归纳总结的,清朝万树的《词律》和康熙时期官方修订的《钦定词谱》都是这种方式。因为唐宋人的作品太多,因此常常看到一个词牌好多体,而不同的词谱版本同一个词牌同一体也有不同的词谱。例如白香词谱的水调歌头和钦定词谱的水调歌头就不太一样。

上面图片中《如梦令》的词谱第五个字是”平“,而《钦定词谱》中这个词牌的五个字是可平可仄:⊙(应该平但是可以仄):曾宴桃源【深】洞,⊙●⊙○【⊙】▲ 。

u=1345333661,2799257197&fm=173&app=49&f=JPEG.jpeg

二、与格律无关 

在唐宋时期,填词是依照曲谱填词,和今天依照词谱填词不同。宋赵令畤《侯鲭录》中记录了王安石的一段话:

“古之歌者,皆先为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 注:永,歌咏。腔子,就是曲谱。

不过,后来曲谱渐渐遗失,明朝张綖开始根据前人的词制作“词谱” ,清朝又有万树作《词律》,康熙年间,又扩编成《钦定词谱》。他们根据前人相同的词牌、不同的作品来编写字谱,因此词谱中有很多可平可仄的地方。如梦令的第五个字,钦定词谱记录为⊙(应该平,但是可以仄),当然是有唐宋词作为证据的。

例如白居易的这两首,第一首静,仄声,第二首惊、平声如梦令 其一(唐·白居易) 

“前度小花【静】院,不比寻常时见。见了又还休,愁却等闲分散。肠断,肠断,记取钗横鬓乱。

如梦令 其二(唐·白居易)  

“落月西窗【惊】起,好个匆匆些子。鬒鬓亸轻松,凝了一双秋水。告你,告你,休向人间整理。

宋朝词人方岳的两首如梦令也是一平一仄.如梦令 其一 春思(宋·方岳) 

“知是谁家【燕】子。直恁惺松言语。深入绣帘来,无奈落花飞絮。春去。春去。且道干卿何事。

如梦令 其二 海棠(宋·方岳)

“雨洗海棠【如】雪。又是清明时节。燕子几时来,只了为花愁绝。愁绝。愁绝。枉与春风分说。

3、此处用仄声的词多不胜举

李清照还有一首著名的《如梦令》,第五个字就是仄声【日】,第三个字是平声【溪】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宋·朱敦儒) “真个【先】生【爱】睡。睡里百般滋味。转面又翻身,随意十方游戏。游戏。游戏。到了元无一事。

从格律时看平平平仄(谁家燕子)、仄平平仄(雨疏风骤、海棠如雪)、平平仄仄(风疏雨骤、溪亭日暮、先生爱睡)都很常见,不存在格律上的问题。

u=1869637595,2476227892&fm=173&app=49&f=JPEG.jpeg

三、“雨疏风骤和“风疏雨骤”一定有高下之分吗?

大家以为“雨疏风骤和“风疏雨骤”一定有高下之分吗?老街觉得未必,以我的欣赏水平来看,感觉不出什么差别:

“昨夜雨疏风骤(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1、语意上没有差别

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原作,昨天一夜【雨点虽稀疏,但是风力不小】,所以她估计,”应是绿肥红瘦“。

如果从字面意思理解,“风疏雨骤”也是一样的效果:昨天一夜【风力虽稀疏,但雨势迅猛】,同样也会估计到相同的结果:”应是绿肥红瘦“。

另外,风疏、雨骤,是两个主谓结构的组合词组;雨疏、风骤也同样是两个主谓结构的组合。这是诗词中最简单质朴的句法结构,两者没有什么差别。

2、典故上的差别

风骤:风吹花落这句”昨夜雨疏风骤“的风吹花落之意,也可以理解为暗藏典故。在李清朝之前的诗人有不少这种用法: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 《惜花吟》诗:“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

雨骤: 雨打花落同理,雨打花落也有前人的诗句:

“采桑子 其十二(唐·冯延巳):斜月朦胧,雨过残花落地红。禁中晓卧因怀王起居(唐·白居易):夜雨槐花落,微凉卧北轩。代人村中悼亡 (唐·刘商):花落茅檐转寂寥,魂随暮雨此中销。送僧之湖南(唐·贯休):宿雨和花落,春牛拥雾耕。山中言事八韵寄李支使(唐·方干)过庭急雨和花落,绕舍澄泉带叶流。

更多的是风雨一起催花落“春晓(唐·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横吹曲辞 白鼻騧 (唐·李白):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且就胡姬饮。

如果说李清照是暗藏典故的话,“雨疏风骤和“风疏雨骤”一样都有前人用过,似乎也没有什么差别

u=970177496,3233866714&fm=173&app=49&f=JPEG.jpeg

结束语 也许这就是真相

        无论从格律上,语意上,用典上,“雨疏风骤“和“风疏雨骤”完全可以替换。那么李清照之所以用“雨疏风骤“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我以为可能那一天真得就是雨点小、风声紧吧!李清照根据自己朦胧中记忆的感觉顺口道来,没有什么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