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元宵》是李清照表现故国之思的代表作品之一,流亡中的词人在尽情回忆了昔日汴京“元宵佳节”“中州盛日”的繁华景象之后,笔锋一转:“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其中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人难以自持,通过物是人非、不堪回首的家园故国之思,将个人的不幸与民族的灾难紧紧联结在一起。

一、词的上阕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景色,由眼前景引发家国情怀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这两句,化用前人诗句,杜牧《金陵》诗“落日水浮金”,廖世美《好事近》词“落日水熔金”,则更进一步;“暮云合璧”化用江淹《拟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璧是圆而中有孔的玉环。“人在何处”,运用警语发问,今日,何日?此地,何地?李清照晚年流落在江南,有家归不得,而她的家乡仍然在金人的统治之下,“人在何处”这句话扣人心弦,南渡之后家国沦亡之感,油然而生,跃然纸上。在这美丽的黄昏时分,词人孀居独处,正是离人盼归之时,可是她的家在何处,她等的人在何方?一提笔,便有去国怀乡、凄怅悲凉的心境。这三句明了地表达出词人忧国思乡的心境。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节的时候,在南方,立春早的话,就有春意了,柳树发芽了。汉府乐《横吹曲》中有《梅花落》曲,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有“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到了元宵节的时候,正是梅花开放的时候,词人看见眼前绿柳拂风,朦朦胧胧,平添几多春意,但她想起了宋代贺铸《小梅花》中的惆怅,“一夜梅花忽开、疑是君”的哀怨笛音,家国情怀就更近了一步。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是话中有话,她生活的年代是刚刚南渡之后不久,当时时局不稳定,“次第”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转眼”,是有感而发,靖康之难,丈夫病故,不都是难以预料的事情吗?“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这几句都是有出处的,“香车宝马”出自唐代韦庄《长安道》中的“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却转避驰道”,“酒朋诗侣”出自柳永《归去来》中的“持杯谢,酒朋诗侣”。词人违反了常情,到了元宵佳节,良辰美景,又有“酒朋诗侣”“香车宝马”相迎,但她谢绝了。这就越发引起读者的思考,她为什么会谢绝“酒朋诗侣”?因为词人在那样国破家亡的背景下,无心赏灯观花,且以上每小段结尾均用问句,不禁使人怅然,以乐境深刻地映衬出了去国怀乡的悲情,引出了下文。

二、词的下阕与上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诠释家国情怀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这里代指当时的汴京和洛阳一带,都隶属于河南省,河南省从地理位置上正是全国的中心,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分裂的时代中,河南相对来说都是一个政治中心,如五代时期全国分为五代十国,当时五代就以河南为中心。“中州盛日”就是词人记起汴京昌盛之时,元宵佳节的盛况。“记得偏重三五”,元宵节是中国古代女子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天,女子都放下针线,到街上看灯,“偏重三五”的“三五”指特别看重的元宵节。“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指女子头上的打扮,她们插金戴翠,装扮得整整齐齐,据《武林旧事》卷二记载(武林指杭州):“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簇带”是宋时的方言,指插戴满头的意思,那时的她与女伴们尽情地玩耍,十分惬意。这里词人用汴京代替杭州,用对比的手法,把昔日汴京元宵盛景写得越美,女伴们玩得越尽兴,越凸显出现在的自己面对国破家亡时糟糕的心境。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如今憔悴”,跟当时那种“簇带争济楚”形成强烈的对比,过去“偏重三五”,现在“怕见出去”,为什么不接受朋友“宝马香车”的相邀呢?就是因为“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现在老了,风烛残年,面容憔悴,头发花白,蓬头垢面,怕勾起自己伤心的往事,懒得去了。词人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往事难回的感伤情怀。“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还不如待在家里,透过窗帘听他人的欢声笑语。这一句以他人之乐写自己之苦,虽然用的是平常白话,娓娓道来,却觉她有“自甘寂寞,帘底饮恨”的态度,有说不尽的家国情怀。

三、纵观全词,剖析词人家国之悲的原因

这首词对当时的词人有一定的影响,刘辰翁《永遇乐》自序说:“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刘辰翁是南宋末年一直到南宋灭亡时还活着的词人,他写的《永遇乐》词的前面这段小序,说明他深深感受到国破家亡对李清照的沉重打击,同样也深深地触动了自己的心灵。李清照写此词时国家还有半壁,属于有家归不去,刘辰翁晚年在写《永遇乐》词的时候,南宋也灭亡了,心情更悲凉。可见这首词蕴涵的爱国精神感人之深,影响之大。

从词人自身的经历来说,靖康前的李清照,由一个“和羞走,倚门回首”的天真少女进而成为赵明诚的妻子,他们夫妇感情特别好,过着“仰取俯拾,衣食有余……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整集签题”(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美满生活。但不幸的是,靖康之变、丈夫病故,李清照的后半生辗转飘零,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的悲苦中艰难地打发着岁月。前后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国破家亡双重苦难下,有着寄人篱下的深深感触,思恋故国的情怀在她的词中化作无比凄凉、悲怆的愁绪,令无数后来人读之动容。每每读之,总是对词人的不幸遭遇生出莫大的同情,被她那浓浓的家国情怀所感染。清末,沈曾植也曾在《菌阁琐谈》中以“跌宕昭彰”评价这首词—“跌宕”,形象的画面,气势交错,摆脱束缚,两次反衬,以乐衬衰;“昭彰”,蕴藉而不晦涩,深情而出以浅语,把家国情思尽露无疑。

一剪梅-1.jpg

李清照画像/图源于网络,清照网配图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这副对联评价的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意思是,大明湖畔的趵突泉边,李清照的故居在此地垂杨掩映处,其漱玉集和金石录的文采颇有后主的风气。这副对联出自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明水百脉泉畔的李清照纪念堂,是文化巨匠郭沫若为山东济南李清照纪念堂亲撰的一副楹联。只要我们仔细研究李清照的作品,就会发现一个关注现实、性格刚毅的爱国词人李清照。她的词在轻柔婉丽、曲折缠绵中,寄寓着以身报国的感慨和无限深情的家国情怀。她的词是婉约的,是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咏叹。就是李清照早期的词,在对故乡优美自然风光的咏叹中,表达了与大自然灵犀相通的欣喜,也流露出真挚朴素的爱国情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就是在李清照仅存的十几首诗作中,也处处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通过对项羽个人气节的赞美,抒发诗人英雄主义的爱国激情,千百年来,《夏日絕句》成为爱国诗篇中的绝响,激励着后世无数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

《永遇乐》在艺术上已经炉火纯青,词风清丽隽永。词人的情绪十分含蓄、温婉,通过个人身世际遇的抒写,表现了国家沦丧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长久的精神创伤,十分感人。李清照把饱经风霜后的敏感、孤独、自卑、哀怨等种种心态尽情地在笔下表现了出来,既有人乐我悲、老无所归的心境,也有词人经过人生的悲欢离合之后渐趋平静的无奈心境,更有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悲楚心境,特别是那种细腻的家国情怀被一层层披露出来,出语清淡,用情极苦,其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家国情怀更是足以启迪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