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南渡后,李清照词更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的字里行间就蕴含了深层了隐喻义,满载着作者的家国情思。

落日熔金.jpg

图片源于网络/清照网配图

隐喻是言此及彼的一种抒情策略,是文本表层意思外,字里行间还有更深的情感意蕴,如要深入理解,必须要结合创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否?是以论其世也。

李清照《永遇乐》是流寓临安时所作,南宋张端义《贵耳集》云:南渡以来,(李清照)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具体作于哪一年,尚无定论,陈祖美的《李清照评传》认为是在绍兴十七年(1147年)或者稍后,但其后编著的《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重新审定,认为是在绍兴八年(1138年),即南宋定都临安前后一段时间。历经靖康之耻,丈夫赵明诚病故,李清照将身世飘零之感与国破家亡的悲愤融为一体, 呈现了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词上片最妙处在连续三个发问。金色夕阳,晕染了半边天空,暮色中漂浮的云聚拢来,如珠联璧合。这样的好景色好天气看灯玩赏该是多么惬意啊,但作者笔锋一转“人在何处?”,突兀发问,读者如猛然抬头撞上了一堵严严实实的墙,窒息难忍,似乎不合情理,细想却不禁悲从中来,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临安临安,临时安顿之处,京洛何时能回?似是发问,却是呐喊,是悲怆的呼号,敲打在心上,让人猛然醒悟。心中情绪略平,又回归眼前,随风飘拂的新柳笼罩着缕缕绿烟,春天了,万物勃发的时节,作者耳中吹进的却是《梅花落》的曲子,梅花落,倾尽芳华,声调哀长凄凉,作者又一次明知故问,春意知几许?把握不定,一种无奈的宿命感。“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一折又一折,顿挫回转,似无理而问,但其实三问步步递进,写了主人公的孤寂凄凉愤激和哀痛。这风雨是自然界的风雨,更是生活中的风雨,大半生的遭际,已让她明白,生活变化莫测。你看大宋朝廷,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但如今呢,偏安一隅,苟且偷生;李赵两个家族也曾经盛极一时,赵挺之曾为当朝宰相,李清照父亲也是苏轼后四学士之一,现都家破人亡;李清照自己呢?名门闺秀,二十一岁嫁赵明诚,两人猜书斗茶,花前月下,相从赋诗,共治金石之学,可突然间,国没了,家毁了,所有的优裕富贵都成了过眼云烟,更何况南渡之后的种种遭际呢?

李清照.jpg

寓越州时,李清照所带的文物被穴壁盗去五箱,1132年居杭州时,被张汝舟骗婚,《哲宗皇帝实录》被诏令上缴……件件都是伤心动肺,都是弱女子始料未及的,所以,风雨无常,哪有心事去看灯玩赏呢。“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虽是礼貌地谢绝,却有嘲讽之意。宋高宗赵构,由于害怕军人战胜回朝会专横难制,而且亦担心宋钦宗回朝继承其死后的帝位,在1138年任秦桧为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秦桧首先削去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后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绍兴和议》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整个朝臣“暖风熏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曾经发出怒喊“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李清照,又怎能和这些醉生梦死的人同游同乐呢?

下片作者转忆京洛旧事。中州盛日,那是倾城出动,全民狂欢的日子,“风柔夜暖。花影乱,笑声喧。闹蛾儿满路,成团打块,簇著冠儿斗转。”人们观灯、传柑、猜谜,往往通宵达旦,李清照便也是这热闹人群中的一员,“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最美的时代,也是一生中最美的时光,那时的她会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帽子上会缀满翡翠宝珠,灯火辉煌的夜市上,一定是最耀眼的一个吧。可是如今呢,真的是“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或许是,流落异地,国不在,家已亡,还有什么心事梳妆打扮呢?首如飞蓬,岂无膏沐?当然不是,是无法忘却国殇之痛,“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再无心思夜出赏灯,“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正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唐圭璋先生云:“默默无言,吞声饮泣,实甚于放声痛哭。”南宋末刘辰翁《须溪词》卷二: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参考文献

[1]陈祖美编著.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

[2]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唐圭璋编.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作者介绍:俞秀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