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李清照纪念堂人杰亭/图片来源于网络(清照网)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这诗写的一点都不像一女士写的诗,我觉得比男士写的诗更男。先解释一下这诗里边的几个重要的词语和事件。“生当作人杰”,做人就要做人中豪杰。据《史记 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曾经对他的几位开国的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有一些评价。他说,“此三者,皆人杰也。”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但我能够用他们,我善于用他们,所以我能取天下,那他们是人中豪杰,你当然就是人中龙凤了。这就是人杰的来源。
“死亦为鬼雄”,活着的时候要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这鬼雄啊最早的出处是屈原的《国殇》。《国殇》当中有两句,说“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说的什么意思?这人的身体虽然消亡了,但是呢这身体里边还有灵魂,而他的魂魄依然是鬼雄。说白了,就是生前死后他都是英雄,都是豪杰。那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应该看作是李清照的一个价值观。就是人活在世上,要活出个什么样子来呢?就是要活的是一个英雄,是一个豪杰。
这个豪杰和这个英雄应该有什么样的细节呢,“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活就活得像人家西楚霸王一样。西楚霸王是怎么个活法?大家可能问西楚霸王不是被刘邦打败了吗?不是沒战过刘邦吗?让刘邦把他给弄得自刎了,怎么能学项羽呢?当然不是学项羽不会用人,是吧?没有眼光,没有大局观。但是要学项羽的英雄气魄。
《史记.项羽本纪》里记载,项羽本来可以逃脱刘邦的追击,他逃到了乌江边上,本来要东渡乌江,这乌江的亭长把船都划到他跟前了,劝他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江东地面虽然小,但是也有千里沃野,也有数十万人,足以大王成就大业。我现在有这个船,那这江边就我这一艘船,我把您渡到江东,刘邦的军队来了,他逮不着你。就是好让他东山再起。
可项王笑曰,项羽大笑,“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这老天爷要灭我,我渡他有什么用!况且我当初率领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现在没有一个人跟我回去,即便江东父老怜惜我,拥戴我为王,我有何颜面见之?这是项羽的个性,重面子。其实不是重面子,这是他有气节,他宁可做一个悲剧的英雄,也不愿意活着,苟活于世。可见在李清照心目当中的男人的形象是什么?就是项羽。
她的这个对于项羽的期待,与唐代诗人杜牧恰恰相反。我们大家知道,杜牧在诗里边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假如项羽当初过了乌江,那绝对可以卷土重来,东山再起。可见这杜牧就不了解项羽。他这诗写出来等于把项羽又给矮化了,与他的诗相比,李清照的这首诗更有一种壮怀激烈的英雄气概。在李清照看来,项羽正因为不肯过江东,慷慨悲壮地直面死亡,方才显示他顶天立地的人格尊严。
你还真别说,咱们的心目当中啊,这李清照好像就是写“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是吧?写那个“海棠依旧”的那样一个小小的迎风弄月的弱女子。其实我们发现她不仅有婉约之情,还有雄壮之气,她还有比较非凡的历史的洞见力。这种洞见力,就造就了她诗词当中不同反响的思想境界,呈现出时而豪放,时而婉约的美学风貌。
李清照写,“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有所指的。她就是想借着项羽这种大无畏的悲剧英雄的形象来反照那些每临大战就缩头缩脑、苟且偷生的宋朝的官员和将领,她就是要借项羽这个千古大英雄来对照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因为的的确确靖康之变,让我们看到了这南宋小朝廷的真相。
在北宋,宋钦宗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北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迅速瓦解,宋徽宗、宋钦宗爷俩包括大批的臣民,都被金兵掳掠北去。当时康王赵构,也就是后来的宋高宗赵构啊,率领一帮臣僚仓皇南逃,其实当时赵构啊如果续治抗金中原之势,本可以大有做为。
只可惜一开始这赵构啊,主导的思想就是一个字,逃。他先逃到扬州,后来渡江逃到临安,就是现在的浙江杭州,在金兵的追击下又逃到了越州,也就是现在浙江的绍兴,还有明州,今天浙江的宁波,最后在临安定都。这种一路望风而逃的举动,跟项羽的气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们说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诗句,那正是对只顾苟且逃命的南宋君臣的一种辛辣的讽刺。可以说,李清照之所以写下如此沉痛和悲愤的诗句,那是因为她本人就在朝廷破败的情形下,也被弄得家破人亡。
靖康之变不仅使她的丈夫死去了,而且也让她丟弃了大量的和她的丈夫一起收藏的那些珍贵的文物和图书,真可以说她和丈夫赵明诚辛辛苦苦收藏的文物几乎丧失殆尽。所以我们说,李清照面对靖康之变以及靖康之变当中苟且偷安,只顾一路南逃的这些南宋君臣们,那真是心中既有恨,又有一种痛楚。但所有这些还不是李清照这首诗所有的指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李清照写下这些壮怀激烈,金刚怒目诗篇的同时,在她身边很不幸就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典型人物。这个人倒不是别人,正是她的丈夫赵明诚。
大家可能会奇怪,赵明诚不是在靖康之变前后去世了吗?对。这件事情就发生在赵明诚去世之前。宋高宗建炎三年,也就是公元1129年,赵明诚担任江宁知府,也就是南京市的市长。当时有一位将领率领京都的部队驻扎在江宁,这个将领图谋不轨,想要谋反作乱。那么当地的一位官员得知了这个秘密,迅速地报告给了赵明诚。按常理,赵明诚应该严查制止这个谋反的事件。
可说来也巧,此时此刻他刚刚收到朝廷将他调往湖州担任知州的调令。赵明诚就因为手握一纸调令,所以对待这个紧急事件的态度居然是,我已不是江宁知府,所以江宁府当中所发生的事件,应当由我的后任来解决。可是这位后任不是还没到任的吗?而你现在虽然接到了湖州知州的任命,可你毕竟还在江宁府中啊!可是赵明诚不予理会。可以说任何一个稍有点道德良心与理智的人,都看出赵明诚处理这件事的原则立场,简直就是强词夺理的逻辑。
当地的这位将领看到赵明诚不予理睬,只好自己采取了单独的行动。在他的精心部署下,这位叛将最终失败了。乱兵也没有祸害了江宁城,他们逃离而去。可是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天亮之后,这位平叛之后的将领去拜见赵明诚,要给领导汇报一下昨晚的情形,他万万没想到这领导早就不见影了。赵明诚和另外两位负责江宁行政事务的官员,昨天晚上从城墙上掉下绳子逃命而去。
说到这,大家可能觉得也有点匪夷所思,刚才他说自己是湖州知州,所以不在此位不谋此政,顶多说他推脱敷衍,也就算了。可是现在连夜从城墙上攀升而下城逃走,这行为简直就是卑鄙无耻,猥琐丑陋。说到这,咱们都得叹一口气!李清照怎么摊上这么个丈夫?是啊,收藏文物的时候,鉴定文物的时候,相濡以沬的时候,相知相伴的时候,赵明诚和李清照那真可以说是琴瑟相合,真可以说是志趣相投。但是大家可别忘了,赵明诚可能是个非常优秀的学者,学问家,文物鉴赏家,收藏家,也许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丈夫,但是却未必是一个好官,一个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好官!
从赵明诚这个事件上能看出,北宋皇朝花费巨大的金钱,豢养了一批巨大的官僚群体,但是为什么在辽西夏和金国的打击下,节节败退,终至灭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赵明诚因为这愚蠢的举动,被朝廷罢了官。但是在李清照的笔下,我们没有看到她对丈夫这次所做所谓的任何议论与评价。我们完全了解李清照的价值观,她是一个个性耿直,爱憎分明,善于分辨政治是非曲直的奇女子,她是个不寻常的女子,可是现在她撞上一个不仅是有点寻常,而且有点猥琐,在政治上表现奇差无比的丈夫,你让她怎么评价呢!
毕竟在古代社会,赵明城是丈夫,她是妻子。俗话说夫贵妻荣,夫贱妻辱。再说宋高宗的这个小朝廷,在政治上对金国一味的忍辱退让,在军事上节节败退,许多地方官员在动乱面前丧失斗志,丧失信心,丧失气节,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以李清照一介女流,她又能评价赵明诚什么呢?我们只能说李清照的这首诗,非常鲜明地展示出了她的价值观,而这样的价值观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女性不同寻常的眼光和心胸。
李清照在我们的心目当中都是写婉约词的,但其实无论是在她的少女时代,还是在她的晚年,都曾写过不少反映政治的诗篇。从这些诗篇里我们能看出,她不仅对历史有独到的见解,对现实也有非常深刻的感悟。宋代的大儒朱熹曾经称赞说,“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这么有水平的诗句,难道是一个女子能够说出来的吗!
所以我们今天重新回顾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不由得感慨,这样一位古代的奇女子,她的眼光,她的气派,她心中对历史、对人物的这种独到的见解。我想,正是因为这样独到的见解和独立的思想,使得李清照成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女作家,甚至不让须眉,称雄一时。
【拓展知识点】
一、创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二、诗文解析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