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培龙:武陵春诗意 镜框 设色纸本 35×77cm 清照网配图
从《李清照传》我们知道,这首词作于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当时的李清照已经五十二岁了,独处在浙江金华。在这之前,李清照历经了前夫赵明诚病逝后,受到后夫张汝舟的沉重的打击和无尽的折磨,加之随着金兵不断进犯,长期飘泊,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可以说,李清照历尽人生坎坷和世路崎岖生活,处境十分凄惨,内心极度悲痛。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极具忧愁的词作。全词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人写道:“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词人首先描写了环境,接着描绘了自己。面对镜子中的自己,触景伤情,心中之苦,心中之痛油然而生。其中,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应该是全词的中心句,是核心所在。而正是这一句,才会顺理成章写出 “物是人非事事休”。词人以花喻人,并以风暗示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及其家庭的变故,亲人的离去。如今,词人已经风烛残年,残花败叶却漂泊他乡,其内心的伤感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此,我们也就懂得了为什么“日晚倦梳头”的慵懒了。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社会,女子的打扮,都是“女为悦己者容”。可是,而今的词人哪“悦己者”在哪里?没有了!人老了,最爱自己,也是自己最爱的人已经离我而去了。可以说,如今的李清照,在生活上已经都是空白一片。其中,词人用一个 “倦”字很精当,不但生动地表现出词人漂泊他乡身心的憔悴,也表现出亲人离去而心中产生的伤痛,以及爱情生活再次受到挫折产生的幽怨,甚至漂泊无助的无奈。这一切都凝聚在这个“倦”字上,同时,也为后面“物是人非事事休”做了铺垫。正因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处境,词人想诉说而却不能,因为“欲语泪先流”。是的,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而今什么都不想去做,一切都被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压抑着。这里,词人以泪写人,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内心无尽的伤感与忧愁。
下片承接上片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而来。词人为了消愁,“也拟泛轻舟”了。也就是说,词人也想解脱痛苦,打算去春游。回到自然之中。其实,我们不妨这样理解,词人这里的“泛轻舟”,也暗示了对前夫赵明诚的思念。在他们生活快乐的时光里,时常同游同乐。词人在这里是说“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也就是说,“闻说”即听说。“也拟”是心中的一种打算。这些都不是现实的,或者说是没有实现的。为什么没有实现?在词人看来,之所以没有实现,就是因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只担心,只害怕。“舴艋舟”即小船,两头尖如蚱蜢。担心什么?害怕什么?词人最后直接点明,是因为“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许多”即多少。“舴艋舟”就是前面说的“轻舟”。说这样如同的“舴艋”一样的“轻舟”,载不动我李清照心中那沉重的忧愁。也就是“忧愁”比“舴艋舟”还重。词人在此用“轻舟”反衬自己“愁”之深重,暗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是无法排解的。词人通过这样形象的描述,把没有重量又看不到的“愁”形象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重量表现出来,真是形象而生动。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情感深厚
这正如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曰: “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这就是说,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深厚就是自己的对丈夫赵明诚永远难忘。
其次,形象鲜明
词作中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就把一个丧魂落魄的孤苦老人给描绘出来,一个孤苦凄凉而四处漂泊的才女形象跃然纸上。
再次,含蓄蕴藉
诗歌中,诗人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词人所出的环境及其生活遭遇。比如,“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所蕴含的意义就是极为丰富的。
第四,比喻修辞
在词作的最后,通过“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抽象的深愁赋予重量,在比喻中也有夸张,把词人生命中无法承受的痛苦之重给形象化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