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声声慢》,注家多以为是李清照南渡之后晚年的作品,虽然那空泛的笺析形同说梦。作为中学传统教材,我在教学中诵读多遍,从字里行间实在读不出什么“国土沦丧之悲,流民飘泊之痛”,每每读出的倒是作者言愁的内心独白。作者用浅俗之语诉夫妻感情的疏远,表达了女中人杰独守空闺的惨戚之情。词当于宣和七年(1125年)秋在青州东阳城内归来堂作。
归来堂乃赵挺之青州故居的堂名。《宋宰辅编年录》卷十二载:“始,挺之自密州徙居青州。”入相后屡陈蔡京的奸恶,雅不欲蔡京同政府,数乞归青州私第。大观元年(1107年)赵挺之卒于汴京,三日后蔡京遂下其章,在开封府、青州府对赵挺之的亲戚使臣置狱穷究,结果“皆无事实”。是年秋,赵明诚丁父忧去官,与李清照相偕由京师回到他的出生地,屏居乡里,“归来堂起书库大橱”,潜心研究金石书画。
共相考究而成的学术成果,即赵明诚主笔所撰《金石录》。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写下著名的《〈金石录〉后序》,并表上于朝,刊行问世。《后序》自叙与赵明诚结婚至写序时“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极道遭罹变故本末。序文写得通脱率真,围绕《金石录》成书,写出古物奇器书画碑文的由聚而散,散失殆尽;同时,写出夫妻感情的由亲而疏,几近情绝。
赵明诚屏居青州十四年,李清照屏居青州先后十七年,故注家对“后屏居乡里十年”惑而不解,以为“十年”为衍文,或是概数。其实,从“序”的视角看来,“后屏居乡里十年”正是对《金石录》成书之年的不写之写,由赵明诚序、刘跂序知,《金石录》书稿成于政和七年(1117年)秋——屏居乡里整十年时。《后序》回忆道:“余建中辛已始归赵氏”,节衣缩食市书画碑文奇器,渐益堆积。“后屏居乡里十年”致力金石研究,书稿初成。“至靖康丙午岁”闻金人犯京师,独忧所聚文物不得保全。(着重点为笔者加)叙《金石录》之所以成书,过程翔实,时间顺序十分清晰。十年间,夫妻共相研治的情状,充满情趣的生活细节,记忆犹新:
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书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虽处忧患贫穷,而志不屈。……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本不伪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实况真情,表现着夫妻在金石学上的执着精神,传达出在治学境界获得的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愉悦。前贤还由此断言:《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赵明诚在《〈金石录〉序》中对此却不著一字,只说金石刻词书史上的访求藏蓄、书稿的编撰乃一人之力,“余致力于斯,可谓勤且久矣。”这故然是握有男子中心社会的话语权,但也表露出对李清照已无平等心情。重学问的李清照艰难转徙中,惟将书稿完整保存下来,“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从蓄文物到成书稿的全过程莫不凝聚着自己的心血与辛劳,今日一见,感慨顿起,所以自叙个人遭遇的《后序》为文以诚,不慢不怒,如实写下那一段全过程,自是大家举止。
“后屏居乡里十年”下插入“连守两郡”事在书稿初成四年之后,与坐归来堂考究无涉,插叙在此,有意存焉。原来,“后屏居乡里十年”不仅标记着《金石录》稿成年份,还标记着夫妻情感开始疏离。宣和三年(1121年)夏赵明诚知莱州,独赴任。秋,李清照前往莱州途中止昌乐馆,作《蝶恋花》寄青州姊妹,泪揾征衣,方寸还乱,盼姊妹音书时寄,以慰自己的凄苦。“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作《感怀》诗,诗序中说:“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所以首联“寒窗败几无书史”状写丈夫上任后荒废了学术;“青州从事孔方君,终日纷纷喜生事”三、四联则写其乐于众多的官场应酬与金钱交往。所见丈夫为人为官竟这般逐俗,发出怨怼之言:“公路可怜合至此!”公路者,春秋晋国之职官名,掌公之路车,以卿大夫庶子为之,此喻指与大宋皇帝同姓并任知州的赵明诚。情感已经疏离,思想有了隔阂,学术同志成为过去,至交化作乌有。“静中我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说得多么酸楚,多么痛心,况且又在中秋佳节。有明确纪年的一词一诗传递出夫妻感情危机的准确信息,可与《后序》合读。宋制州守三年为一秩,宣和六年(1124年)夏赵明诚转知淄州,独赴任,李清照留住青州,未随往。“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州;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是李清照在归来堂担忧所聚文物的自叙,是未到淄州的明证。“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注家已知“奔太夫人丧南来”的不是李清照,因疑“南来”与下句文义不联贯,必有阙文。从字画上看,文义非常联贯,即担忧所聚文物之际,适奔太夫人丧南来,于是挑选精品珍品载十五车,到达建康。而实际情况,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的是赵明诚,独奔母丧未携李清照;丁未秋后李清照方才选载十五车离开青州,出穆陵关长途跋涉南来。《后序》将夫妻各自的“南来”混为一谈,事出有因:没有生育,因无嗣而被剥夺参加婆母葬礼的资格,难言之隐,只好用含混笔墨带过。建炎三年(1129年)夏五月,赵明诚“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在岸上“望舟中告别”,“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独所谓宗器者,可自抱负,与身俱存亡,勿忘也!’遂驰马去。”从逼真的描述中,清楚地看到赵明诚并无半点同患难夫妻关爱的情份,只视妻应为替主子效命的奴仆而已。八月十八日赵明诚病危,对守在身边的李清照没有后事交待,“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典出曹操《遗令》,含人临死恋念妻妾之义。《后序》用此典,分明述说:丈夫至死对我(妻)绝没有恋念的心思!
自叙夫妻情感的演变,由亲而疏,至于情绝,是我细读《金石录>后序》发前人所未道者,这有助于对李清照身世、婚姻、思想感情的变化考明真相,进而比较确切地考订其作品系年,作出合乎历史本来面目的考究。
赵明诚仿欧阳修《集古录》而编撰《金石录》,曾四题《集古录跋尾》。“崇宁五年仲春重装”后在鸿胪直舍题记,二、三次是《金石录》稿成的前一年与后一年,一部超越《集古录》的传世之作即将撰成以及撰成后,其强烈的成就感驱使写下“于归来堂再阅”、“仲冬廿六夜再观”的题记。书稿既成,收藏甚富,只是无子继承,每为之叹息。于是有第四次题记:“壬寅岁除日于东莱郡宴堂重观旧题,不觉怅然,时年四十有三矣!”此时此地如此怅然慨叹,料想夫妻情感冰冷,起居难以融洽。转守淄州,着李清照留住青州归来堂,是必有之事。李清照从个人遭遇看,婚姻未破已裂,被自己一力支持并敬重的丈夫无情冷落,的确是“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再住归来堂,一年后在一个凄风苦雨的秋日作《声声慢》。“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悽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梁启超评语)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注家赞叹前无古人。这妙谐节奏的不同凡响,更是饱受精神折磨的作者,已无法自抑,把一腔愁烦直呼出来。盈箱溢箧的文物书史,时常引起对“屏居乡里十年”和谐温馨生活的回忆,凄风苦雨中尤其急切,“寻寻觅觅”,叠字造成一种强烈的急促感,寻觅那逝去的精神乐园,然而眼前却是“冷冷清清”,叠字又强化了冷清的程度,落寞无奈。想到夫妻感情危机,家庭前景暗淡,难以摆脱“凄凄惨惨”的悲伤,而且忧惧(戚戚)袭上心头!“乍暖还寒”是青州一带的一种气候现象,由夏入秋,炎热渐变清凉,至中秋则有寒意。或东南风刮来,气温上升(乍暖),过一两日倒转西北风,谈天,秋雨随秋风降临,气温骤降(还寒)。作者准确地写出自己的感受:这种天气很难适应。“将息”,唐宋时俗语,保重身体之义。“最难将息”犹云最难保重,也即最难适应。为祛寒消愁,“三杯两盏淡酒”,无济于事,敌不过从早晨就袭来的急风颈雨。正忧惧伤心,“雁过也”,“却是旧时相主只”。李清照词中雁的意象,多用鸿雁传书之典,这里反其意而用,大雁还是传书的大雁,竟径直南飞--没有锦书传递!淄州距青州仅百里之遥,赵明诚连封家书也没有,这个细节凸显赵明诚的无情冷落,直令李清照心寒恼怒,激于情绪,故有一下十四叠字的句法奇创。
冷落了,疏远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眼前景犹如自身处境,人到中年受到丈夫的无情冷落!“人比黄花瘦”,是写伤感的名句,以菊花自况;满地盛开的黄花,经风雨吹打,蔫了,暗喻人到中年遭受精神折磨,满面憔悴,也是以菊花自况。李清照时年42岁,结婚已24年,膝下无儿无女,独守易安室,伤感至极。但她是倔强的女性,“生当为人杰”,所以下片首句包含对赵明诚谴责意。居室内外寂寞凄凉,“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独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沉重,怎么能支撑到天黑呢;再想下去:晚年更何以堪?到黄昏,梧桐垂泪,细雨如泣,点点滴滴,打在桐叶上,落在地面上,凄声入耳,寂寞中尤使人焦虑不安:这境况,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了啊!
李清照在归来堂所作《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与乐府声诗的区别从内容上说词是写闺情的。她的词多首作于归来堂,抒写对丈夫的相思,而《声声慢》却是抒写夫妻感情危机的,以另一面成为闺中绝调。下片首句(“黄花”句)为核心意象,喻赵明诚无情冷落的一段故事,承上与没有家书这个典型细节互为说明,启下何以有独自守着窗儿这样的孤独感的精神重负。并且,既回答了为什么“凄凄惨惨戚戚”,又回答了为什么“怎一个愁字了得!”独守空闺的李清照如此坦诚地写出自己被丈夫冷落,抒写自己的忧惧愁肠,在词史上大约为第一首,仅有的一首。
对《声声慢》作出的最新解读,窃以为中其肯綮,符合其本旨,不知专家首肯读者接受否?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