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句经典诗句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用来形容他十岁便文采风流的外甥的。李商隐的外甥就是韩偓,他是晚唐五代诗人,著有《香奁集》。他的香奁体小诗主要是写儿女之情,闺阁愁怨。在伤春悲秋的情调下,诗人用笔细腻,诗风绮艳幽婉。

  • 11385343fbf2b211aad15d8254cfc53d0ed78ed0.jpeg

  •   韩偓的香奁体小诗,影响了五代后的众多词家。由诗过渡到词的初期,词也被称为艳科。如温庭筠、韦庄的花间词,可以说是香奁体诗之后的创作延续。就连当时身居高位的晏殊和欧阳修,也都写过此类缱绻浪漫的词。今天我们来一起读读韩偓的一首五言排律,乍一看大家必定会有几分似曾相识的感觉。

  • 懒起 韩偓

  • 百舌唤朝眠,春心动几般。

  • 枕痕霞黯澹,泪粉玉阑珊。

  • 笼绣香烟歇,屏山烛焰残。

  • 暖嫌罗袜窄,瘦觉锦衣宽。

  • 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

  •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 14ce36d3d539b6007357e98a761f952fc75cb7c3.jpeg

  •   百舌唤朝眠,春心动几般。起句颇有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意味,百鸟的声声脆啼,唤醒了春朝浓睡的慵懒少妇。她正是春心几般萌动,春思几多缱绻。

  •   枕痕霞黯澹,泪粉玉阑珊。绣枕上犹有晚妆的胭脂淡痕,垂泪残落的香粉。这位少妇昨夜落泪的原因是什么啊?接下来,诗人先用细腻之笔写了闺房的清冷寂寞。

  •   笼绣香烟歇,屏山烛焰残。纱罩的绣笼已是香黯烟歇,小山重叠的画屏后,红烛泪尽蜡残。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少妇因为难眠,上床前并没有熄灭蜡烛,一夜辗转反侧后才朦胧入梦。那么少妇又为何难以安眠呢?诗人一层一层往下揭开谜底。

  • 0e2442a7d933c895f08e278a4e5cd3f583020027.jpeg

  •   暖嫌罗袜窄,瘦觉锦衣宽。自古来独守空闺的少妇,都难免有伤春之绪。这里诗人巧妙用了一个“暖”字,一个“瘦”字,为何暖呢?因为春来了,“花气袭人知昼暖”。还有一层意思是因为少妇一夜无法好睡,烦闷燥热才会觉得暖。为何瘦呢?因为“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已去,伊人空瘦。心烦意乱的少妇感觉纤纤罗袜似乎变窄了,形容瘦损的她感觉锦绣罗裳都变得异常宽大了。诗人笔下的少妇愈加慵懒娇憨。

  •   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昨晚三更潇潇雨落,今晓又是一阵飒飒清寒。“三更雨”,说明了少妇三更时分还在听雨未眠。即便是辗转几番浅睡过去,又被那一阵清寒给生生冻醒了,必定是更增加一份懊恼烦心。

  • 11385343fbf2b211739ef6a454cfc53d0dd78e79.jpeg

  •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少妇突然想到昨夜雨疏风骤,那窗外的海棠花,也不知道什么样子了?诗人通过这一句的描写表现了少妇的内心细腻,感情丰富,妥妥的一个文艺小资。于是她侧卧着身子,用玉手斜卷绣帘往外瞧去。一个“侧”字,更充分表达出了少妇的慵懒姿态。她没有直接起来看,而是侧卧着去看。海棠花也正如那娇慵的少妇,终究也会在风雨中渐渐憔悴凋零。

  • d50735fae6cd7b891a972d74916be2a2d8330e26.jpeg

  •   韩偓的这首小诗至始至终都贯穿着慵懒的意味,在写景中寄托了少妇淡淡地惆怅春思,以及对春天的珍惜和爱怜。与其说是少妇的一份惜春惜花之情,不如说是她对自己命运的幽幽叹惋。为什么说这首诗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这里很好地说明了韩偓的诗,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比如温庭筠著名的《菩萨蛮》,也是描写了一位慵懒的思春少妇。“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与韩偓的小诗异曲同工。

  • 4e4a20a4462309f7948962d9ec41acf6d5cad6e8.jpeg

  •   当然众多后世词人中承袭并发扬光大的,还要属大才女李清照。她的一首千古绝唱《如梦令》,可以说是对韩偓的致敬之作。“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相对韩偓诗的娇慵缠绵,李清照的词更显得轻巧灵秀,跌宕传神。这首小令也成为了不朽的传世佳作,词中佳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还被用作了电视剧的名字,足见小词受喜爱的火爆程度。

相关链接(编者注):

韩偓(约842年~约923年),晚唐五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其诗多写艳情,称为“香奁体”。

????842???923??.jpeg

韩偓(约842年~约923年)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