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有“张三影”之称的张先么?他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这三句诗得意,后来人们便称他为张三影。
而与他称号相似的还有李清照,被人称为“李三瘦”。按着同理可得的逻辑,自然是因为她的词中有“瘦”字,且这三瘦非一般之作。
凤凰台上忆吹箫
宋·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本词调见于李清照词,是从《列女传》中弄玉和萧史故事取名。
说起弄玉和萧史的故事,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
据说秦穆公有一个善于吹笙的女儿,叫弄玉,居住在“凤楼”之中。当时有个才子名叫萧史,住在华山,以善吹箫闻名。弄玉夜梦此人,便求父王将自己许配给他。
婚后,萧史和弄玉住在凤楼之中,一个吹箫,一个吹笙,过得十分快乐。一日,他们笙箫合奏,其声清越,竟引来了天上的金龙紫凤。于是他们双双骑龙跨凤而去,“乘龙快婿”正是出自这个传说。
而李清照作此词,大概全在一个“忆”字吧。
虽说她与赵明诚恩爱不疑,可是人总有悲欢离合,月总有阴晴圆缺。她与赵明诚不得不分开一段时间。因为这段时间是赵明诚重新被皇帝启用,赶赴莱州的日子。不知什么原因,赵明诚先李清照一步去往莱州,这也导致了夫妇二人再一次分离。
每一次分离对李清照来说都是一次酷刑。久而久之,她便习惯了。
“起来慵自梳头”一句中的慵字,展现了李清照慵懒的形象。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斜阳残照。猊,指狻猊(狮子)形铜香炉。“被翻红浪”语本柳永《凤栖梧》“鸳鸯绣被翻红浪”。意思是锦被胡乱地摊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纹起伏,恍似捲起层层红色的波浪。
金炉香冷,反映了词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锦被乱陈,是她无心折叠所致。
既然慵懒,不肯梳头。那么躺在宝奁中的首饰也就没了用处,任它随尘土作伴。
刚读至此,是只见词人慵懒形象。而下一句“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则道出词人为何慵懒至此。
原是意中人远去,离愁扰心,想开口却还休。一句挽留便哽在喉中,上不去下不来。
因这离愁不为人知,词人渐瘦。这瘦的原因与众人不同。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有人是因“万里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却是因为伤离惜别这种不足与旁人道的缘由。
本来词人至此都是哀愁形象,然而笔锋一转,却说休休。
词人转念道:罢了罢了,反正自己弹奏千百遍《阳关》也留不住你。我终究没有弄玉那样的福气,既如此便只能望你远去,终日凝眸。就让楼前流水陪伴我,同等君归矣。
一新瘦,一新愁,可见天下痴心人悠悠。李清照在离愁词中,细腻委婉的表达出自己的相思别恨,直言自己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本是重阳佳节,登高望远,朋亲相聚之日,可词人却是独自一人守空房,静待良人归故乡。
也正是因为词人与赵明诚的短暂分离,才使得词人一开篇便道“薄雾浓云愁永昼”。
一个“愁”字直接将词人心底的情感宣泄出来。在这重阳佳节日,自己半夜只觉心凉。既是夜冷,也因良人不在身旁。
睡不着的夜,披衣出户,举杯消愁。闻暗香淡淡,于菊花丛中把酒赏花,看似惬意,实则寂寞。
染满身菊香的词人,相思之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微风轻拂,词人摇晃回屋,那摇摇欲坠之感,只觉比花还脆弱。
只一句“人比黄花瘦”,便可见出词人是如何的相思入骨。
而最后一个瘦,便指的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因堂土前面讲过这首词,因此此处就略说一二。
如梦令 · 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此词,其实脱胎于两首唐诗。一是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是韩偓的《懒起》:“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细细分析便可见出这两首诗的踪迹。孟浩然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在怜春还是在感时伤年。清照用其意,不用其形,委婉表达出昨夜花落残景,从而道出惜花之情。
李清照在雨疏风骤之夜后,担心海棠花安危,询问卷帘人,昨夜花落几多?借他人之口得知花落几多,是因为词人不忍心亲自看见那满园残花景象。
韩偓道: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李清照却与他不同,词人不直接看海棠花在否,而是试问卷帘人。
可以看出李清照作为女子,对于花之怜惜的复杂感情确实比男子更细腻。
而古来大家争相称赞的只四字“绿肥红瘦”。
一个瘦字,道尽了海棠经雨之后的支离零落。一绿一红,一肥一瘦,对比之下,更见海棠的楚楚可怜。
并且,李清照将自己拟作海棠花,以花喻己言瘦,实在比“人比黄花瘦”这样的直白语言更有吸引力。
观“三瘦”可见清照之词,言离愁言相思言自己命运,更言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