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技高人胆大”来形容李清照,是再合适不过的。当年她写了一篇名叫《词论》的议论文,文中一连批评了6位词坛高手,他们分别是:宰相晏殊之子晏几道、出身贵族的贺铸、苏门四学士中的秦观和黄庭坚,两次拜相的王安石及欧阳修弟子曾巩。这6个人随便拿出一个也是一般文人不敢得罪的,偏她李清照是毫不客气,一一点出他们写词的毛病。为此她没少受到争议,但后人又无法否认,她这篇《词论》确实观点独到,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 172318690_1_20191002092651909.jpg

  •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正是李清照的一篇自负之作,词名《孤雁儿》。当时丈夫赵明诚已病逝,45岁的李清照悲痛欲绝,只能看书写词来打发时间。李清照喜梅,但却看不起前人的咏梅作,于是便自己提笔写了这首词,最后竟成了一首千古名作。这是一首挑战前人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首为赵明诚写的悼亡词,全词句句绝美,最后5个字令人断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 172318690_2_20191002092652127.jpeg

  • 《孤雁儿》

  • 宋.李清照

  • (序言: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 序言的意思是说世上其他人写的咏梅词,一下笔就俗气了,于是自己便随手写一篇,写完才发现前人写的确实是有道理的。虽然在写完全词后李清照终于理解了前人,但显然最开始她确实是自负得够可以的。而她这首词,其实无论是从意境还是遣词用字上来看,在咏梅词中也确实是一流的。

  • 172318690_3_20191002092652315.jpeg

  • 词的上片是经典的李清照式白描叙事法。词人早晨从帐中起来,心中便有一股说不尽的思念,而孤寂的她此时只有玉炉中断断续续的清烟相伴。此时词人的心情如水般凄凉,可偏就在此时不知从何处飘来的阵阵梅花笛曲的声音,它吹开了枝头的梅花,吹起了满园春色,这让词人更加伤感。在这上片中,最精彩的是最后一句,词人巧妙地将笛声与梅花春意联系起来,“梅心惊破”中的一个“惊”字灵动而又新颖,可谓妙笔。


  • 172318690_4_20191002092652440.jpeg

  • 而在下片中,词人由笛声回到了现实中,眼前的潇潇细雨,令她泪洒千行。这细雨将原本好好春花破坏了,就连那吹箫人也离去了,只留下在风雨中断肠的词人。在这片中词人将梅花和自己化为一体,被风雨摧凋的梅花正如饱经风霜的词人一般,都一样凄苦和无奈。最后词人折起一枝梅,但爱人已逝,环顾四周人间天上,这枝梅却无人可寄。这句与前一句的“人去玉楼空”遥相呼应,都是强调“无人”,而这正是暗示丈夫已逝不在身边,令人断肠。

  • 172318690_5_20191002092652643.jpg

  • 纵观全词,虽然只出现了一个“梅”字,但全文都是围绕梅而写。从清起笛声中赏梅,再到风雨中惜梅,最后折梅,可谓一气呵成,而词人心中的万般凄苦也在咏梅中被写得淋漓尽致。虽然李清照在序言中说“乃知前言不妄耳”,但她这首咏梅词确实写出了别人不曾写就的凄美,从这一点来说她是没有落俗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