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究竟能有多愁,人的愁绪究竟能有多浓厚?“愁”是古代文人常提及的一种情绪,毕竟这世道艰难,贬官让人愁,春逝让人愁,秋来也让人愁;思念令人愁,时间让人愁,国破家亡更让人愁,终归是,人生难得欢快时。“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后来啊,人们“识得愁滋味”,方才知道,愁之一字,究竟有多苦。
李煜说愁,是“人生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范仲淹解愁,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白也有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愁是有多浓厚呢?但写愁最多的诗人,李清照当属其一,《武陵春 春晚》里就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太重,船都载不动,化无形为有形,除此之外,《声声慢》里的“愁”也十分浓厚,字字句句都让人感到一种极度的愁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却还是冷冷清清,怎不叫人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入睡,也最难调养生息。喝个三杯两盏淡酒,也抵不过晚来急袭的寒风,一行大雁恰好从眼前飞过,这就让人更加伤心了,再恍惚看去,发现这大雁不正是自己旧时见过的那只吗?
院子里堆满了凋落的菊花,都已经憔悴破损,如今还有谁会来采摘呢?一个人守着窗子,却要怎样才能熬到天黑?淅淅沥沥的小雨从梧桐树上落下,到黄昏的时候,还有点点滴滴,这样的场景,怎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的啊!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李清照随着丈夫赵明诚一路南下,他们珍藏的书册在金兵的侵略下被焚烧,之后赵明诚也去世了,李清照将其安葬之后,颠沛流离、避难奔走,境况极其凄苦,人生中的大多磨难在此刻都被她经历了一遍,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所有的悲哀与苦难都凝聚在心头,无法排解,在这样的情况下,易安写下了这首《声声慢》,一字一句,都是她血泪的堆砌。
国破家亡,远离故土,又失去了丈夫,李清照独自一人自然是极其孤独的,孀居一隅,无人陪伴,这使得她满腔愁苦都无处排解,只能寄予诗文之中。首句七个叠词连用,徘徊凄楚,仿佛低声倾诉着她浓厚的悲伤,但说完了,愁绪也依旧不能消散,易安在寻觅什么呢?或许是人吧,想着哪儿有人能够倾听她的悲伤,是否有人能够排解她的寂寞,然而什么都没寻到,只有她一人,冷冷清清,故而更显得凄惨无比。
正是乍暖还寒的时候,身体很难调养,让人不自觉的感到寒冷,于是想喝几杯淡酒暖暖身子,可这寒风太急,吹得人瑟瑟发抖,酒似乎也失去了它的作用。其实这寒冷的不仅是身体,更是一颗历经沧桑的心啊,孤独让人寒冷,独自饮酒又有什么用呢?突然,空中传来了大雁的哀鸣声,此情此景,难免让人感到更伤心,不禁让人泪流满面,而泪眼模糊之时,却发现,这只雁却是旧时相识,或许是曾经为她传递书信的大雁吧,但雁还在,人却不在了,当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啊!大雁长得其实都一样,这只雁怎会是曾经那只,不过是词人借此诉说哀愁罢了。
令人哀愁的景远远不止上阙所述,下阙里,首句一个“满地黄花堆积”,这是深秋凋落的菊花,在风雨的摧残之下,也变得憔悴不堪,曾经爱菊的那些人啊,也失去了采摘观赏的兴趣。曾经的词人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如今却是“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的寂寞太过难捱,都不知怎样才能守到天黑,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没停,直到黄昏,此景是又添一层愁,所以易安干脆直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平白直叙,也不讲究修辞了,一个“愁”字,都不够表达内心了。
易安这首《声声慢》,就文末一个“愁”字,却将词人的愁绪遍布全词,那种极致的孤独寂寞,极致的愁苦,想来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能理解的吧。无法想象,一个人怎能愁成这般模样,无形的情绪,却似布满了空气之中,堪称写愁的词中极品。明朝杨慎评该词:“《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其词云……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没有这般凄楚的经历怎会有如此深刻的体验,所以说,易安此词都是自己的血泪堆砌而成啊!
孤独痛苦成就了易安的这首名篇,但倘若可以,想来无人想要有这样的经历吧,实在是太苦太悲啊。